B02:评论周刊·想象2014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想象2014
下一篇

解析舆论的热闹和门道

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受访者:邹振东(厦门卫视总监)

  新京报:2013年,你认为个人最值得记录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邹振东:2013年个人最值得记录的是一本书的写作,这本《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变迁》书稿,是在自己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写成的。我发现文章是记不清日子的,而书却有年轮。从2002年开题,到2007年答辩,再到2013交稿,写作6年,冷藏6年,从动笔到付梓,一晃12年。

  本书要献给自己的父亲母亲,作为一名历史学博士,这本脱胎于自己博士论文的小书,理应献给自己的历史源头,只可惜父亲已经看不到这本书了。这全怪自己,2007年博士论文通过,就被邀出版,但我却迟迟未拿出书稿,用“懒”来解释似乎说不过去,因为25万字的博士论文是现成的,真正的原因还是没有自信,大量的学术垃圾一年年成批量生产,我很怀疑到底有多少最后入了读者的法眼。年年被催稿,年年说马上,就这样“马上”了5年,等到拖不过了,重看论文,感到一些观点尚属新鲜,一些结论还是有效,一些“砖头”仍可引玉,这才有了些动力,开始动笔全面修改,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深深体会到人是历史的动物,发现许多文字和观点,如今叫我重写,已经写不出来了。本书从三十多岁写到四十多岁,现在又即将到知天命的年龄。

  一本不起眼的书,居然虚耗12年。容颜易改,灵魂难老。看来,人生不仅要及时行乐,也得及时写作,至于心灵鸡汤鼓励的人生冲动,奋不顾身的爱情心不由己,说走就走的旅行身不由己,而想写就写的文字只要动动手指,发一个微博,哪怕没有跟帖,也不愁没有读者,若干年后,至少有一个“未来的我”看着怀旧。

  新京报:2013年,哪个公共事件让你难以忘怀,为什么?

  邹振东:2013年的公共事件,农夫山泉那场口水战吸引我注意,我以前长期跟踪台湾舆论,回过头来看大陆,关注的也是偏时政和文化,商战舆论战较少涉猎,农夫山泉一役,用我自己的舆论学分析工具与解释工具看,交战各方,各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令人扼腕的败笔。我们许多身家上亿的企业家,商战久经沙场,却会犯舆论战的低级错误。

  新京报:2014年,你个人有什么设想?

  邹振东:我一直在做台湾大选的舆论战复盘,也许将来可以做一做大陆商战舆论战的复盘,看热闹的可以看热闹,看门道的可以看门道。

  新京报:2014年,你对公共生活有哪些期待?

  邹振东:2013年是舆论意见领袖活跃的一年,有人对骂,有人掐架,有人沉浮,但意见领袖社会表演的多,社会启蒙的少;被广场围观的多,让大众荡起涟漪的少;意见领袖把自己变成演员,把事件变成剧情,赢得注意力,却失去影响力,闹出好大的动静,却没有多少东西直击人心、沉淀血液。

  理想的公共生活,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应建构一个双向对话、多元开放、理性建设的公共领域。2014年,我希望未来的公共生活,政治人物和普通民众,要习惯意见领袖的存在;而每一位意见领袖,也要学会和这个时代与社会打交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