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你为何还在看春晚?

2014年02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某种程度上,除夕之夜“精神年夜饭”的主菜,已不再是众口难调的春晚,而是各家各户的亲情互动、自娱自乐,甚至微博、微信上针对春晚的挑剔和调侃了。

  除夕夜,冯小刚担任总导演的马年春晚正式亮相,春晚在创出中国电视年度收视率高值的同时,也收获了手机、网络平台的一片吐槽之声。

  播出前许多人曾连呼“语言类节目没劲”,可“冯记春晚”真把语言类节目缩水到只剩5个,却又惹来“除夕演唱会”的调侃;播出前不少人呼吁“多上新面孔”、“多上偶像”,可新面孔、偶像真的上了、多了,照样一片调侃之声。

  至于把晚会上出现的新春年糕说成“切糕”,把春晚说成“华谊年会”,对该不该取消“读电报”,则更是争论得不亦乐乎。

  俗话说众口难调,历届春晚的总导演,最终都要扮演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尴尬角色,冯小刚也绝不可能例外。

  所谓“众口”,一方面是“上面”,是众多有形无形的“规矩套子”,“规矩套子”不规整,春晚再怎么“开放搞活”,也只能是“粗粮细做”,棒子面窝头再怎么掺和红糖、栗子、大枣,终究也还是那棒子面窝头的味儿;另一方面则是“下面”,全国观众十几亿,加上海外华人,数量更为可观,要让这许多胃口个个满意,可谓艰难。

  这一点,央视也好,冯小刚或此前、此后的总导演们也罢,恐怕个个心知肚明。

  然而正所谓积重难返,春晚的症结并非只在春晚本身,仅仅盯着晚会的前台、后台,是不可能断绝“病灶”的。

  坦率说,再怎么不满意,春晚还是这个春晚,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注定只能是该怎么办还怎么办,该怎么雷人和被吐槽,还怎么雷人和被吐槽,换谁都差不多。

  春晚是“定式”,可如今的时代,观众却是“活”的。实话说,如今千家万户电视机的使用率,较几年前已是大大减少,大多数家庭固然还在春晚时段开着电视,许多却不过将春晚当做年夜饭的“背景音乐”,不少人更选择上网看直播,边看边在微博、微信上吐槽。

  某种程度上,除夕之夜“精神年夜饭”的主菜,已不再是众口难调的春晚,而是各家各户的亲情互动、自娱自乐,甚至微博、微信上针对春晚的挑剔和调侃了。

  甚至,就连冯小刚导演本人,春晚前在微博上的“冲冠一怒”,着力和戏剧性效果,似乎也比春晚强那么一点。

  在新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下,传统春晚或许终将成为“精神年夜饭”的一道“配菜”:不指望原料、烹饪、调和面面俱到,也不见得非吃上这么一口,只是偶尔把筷子伸进这“配菜”盘子时,能让自己的“精神味蕾”感动一下,延续着一种已经习惯的传统。

  □陶短房(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