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编者按】
春节过后,寒假也接近尾声。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在二十几天的寒假期间,家长在督促孩子们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之余,更应该适当给孩子补一补书本之外的“知识”。例如,通过一些家庭活动给孩子补补亲情课,或者通过让孩子参与节假日的聚会,补补礼仪课。总之,家长不妨让孩子的寒假期间广泛接触社会及世情民俗。
活动推荐 1
社会实践 参与“大人的工作”培养情商
●推荐人:倪志勇 知名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专家、学之郎情商课堂创办人
●亲子对象:儿子小倪,13岁,北京某中学初一学生
今年,儿子在我办的冬令营里担任了英语情景配音小组的组长。因为我们有资源优势,能够提供给他这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基于对儿子能力的认识,我们觉得他能完成这个任务,同时这个任务也有一定难度和压力,有利于提升他在制定目标、团队管理、时间管控等方面能力。
13岁的儿子要管理的是一个年龄跨度从6-12岁、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小组。因为小组成员出勤情况常有变动,一会多一个人,一会儿少一个人,一度让儿子很是头疼。而且他负责的这个小组,学员的口语能力比较弱,要想在5天完成《海底总动员》的配音是个不小的挑战,就连协助他的助教老师一度都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儿子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在角色分配时也能很敏锐地发现不同学员的潜在优势,利用学生晚上住宿、中午午休的时间一起练习,最终学员的表现让家长都很惊讶,学生们也都挺喜欢他这个小哥哥老师。
除了担任冬令营里的工作,对寒假的安排,我们也让儿子提前列了一个计划,方便家长排好时间。孩子觉得,中学的学习压力比较重,不想远行,就定了就近出行的安排。我们一起去自然博物馆,也有一两天休闲度假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儿子用来改掉他平时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突破一些课业难点。
此外,春节期间,我们也会走亲访友,这对孩子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也是一种历练。儿子属于外向型的性格,乐于分享、懂礼貌,但偏自主,在照顾周围人感受方面会弱一点,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引导他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比如“你昨天对奶奶的动作、语气,会让奶奶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我是奶奶,我会怎么想?”通过我的详细表达,让他学会换位思考,一点点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活动建议】
首先,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得有所把握。比如,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跟亲戚朋友打招呼,因为害羞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长可以提前做演练,比如要去爷爷奶奶家拜年,提前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参与性。
其次,压岁钱的管理也是一个问题。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计划,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细致地讨论钱的用途。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坚持原则,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财商”,就盲目地把压岁钱交给孩子管理。
活动推荐 2
亲情、感恩教育 雪爬犁、“抓嘎拉哈”里的乡土亲情
●推荐人:东子 知名父教专家,著有《做父亲的幸福》、《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等书
●亲子对象:女儿(现已17岁,跳级上了黑龙江大学,目前读大二)
今年新年里,女儿和我一起回老家乡下去看望她80多岁的奶奶。回家陪长辈,这是我们每年固定的安排。
女儿对爷爷奶奶和老家的众亲人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小,我就很注重对女儿的亲情、感恩教育。比如,在老家,每年过年都得给祖宗磕头、长辈磕头。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会给她解释,敬老尊老是家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情、亲情要比城市浓得多,所以不管是过年,还是平日里,我都会尽量挤时间带女儿回乡下爷爷奶奶家。对于出生、成长在城里的孩子,乡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一向认为,单一的农村生活和单一的城市生活都是残缺的。在乡下出生成长的我,一直对那片黑土地充满了眷恋。因为乡村给我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懂得那片土地蕴涵着怎样的欢乐。所以,当女儿出生后,我就想,孩子的童年里不能没有一段乡村生活的记忆。而女儿也的确在乡村生活中收获了很多。
过年时,乡下的年味更浓,女儿会跟着大家一起贴春联。对小时候的她而言,坐上雪爬犁,和小伙伴们一起从坡上冲到坡下,一不小心爬犁翻了,滚下来,满身是雪,就玩得更疯了。还有“抓嘎拉哈”这种东北传统的游戏,收集猪、羊、马等动物后腿关节上的一块小骨头,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女儿也觉得特别有意思。而“抓嘎拉哈”其实也属于北方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现象,也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此外,跟着大人一起看做杀猪菜、做酸菜血肠,都让她更接地气,对传统的乡土文化、乡情亲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活动建议】
利用假期,让孩子更多地走进大自然。假期活动要与文化课脱节,让孩子真正地参与实践,多接地气。
在北方,冬季往往有很多冰上、雪地的活动。父亲要带孩子多走向户外,让孩子体会到运动之后的快乐感。
亲情是孩子最好的精神营养。在人情冷漠、亲情疏远的社会现实下,很多家长自身都不懂感恩,与祖辈、亲戚之间的关系就更淡了。要想让孩子感受亲情、学会感恩,父母的身教很重要。
C06-C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