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爱之书·序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爱之书·序曲
下一篇

爱的颂歌 没有爱情,生活将变得暗淡无光

2014年02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爱的多重奏》

阿兰·巴迪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在爱中,主体尝试着进入“他者的存在”,他将超越自身,超越自恋。而爱的神奇之处也正在于,它将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来临、世界诞生,而不只是填满我的视线”。

  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原名为Eloge de l'amour,直译过来便是“爱的颂歌”或“爱之颂”。2008年巴迪欧应阿维尼翁戏剧节之邀,与记者尼古拉·特吕翁就爱这一主题做了对谈,本书正是在这次对谈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在巴迪欧看来,这本书是由一名哲学家所做的关于爱这一主题的一首颂歌。

  毫无疑问,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无数文学艺术的核心主题,也是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交往时最常被谈及的主题,我们谈论爱、向往爱、追求爱,经验爱,也为爱所苦。但在巴迪欧眼中,这一切可能都只是一种虚假繁荣,因为在他看来,在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中,爱情实际上备受威胁,因此他提出我们要“捍卫爱情”。

  巴迪欧找到了现代社会中对爱情的两个威胁。一种威胁是“安全性的威胁”,他以法国交友网站宣扬的“无需风险,您将拥有爱情”这个理念为例,认为现代社会中弥漫的追求安全、规避风险的理念正在残害爱情。通过事先的安排、理性的计算,人们以安全性为名义武装自己;但在避免一切风险和一切邂逅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诗意。因为“爱情说到底起源于偶然的相遇,它不可能是在完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赠予生命的礼物”。巴迪欧认为对爱情的第二个威胁是否认爱情的重要性。在他看 来,很多人只是将爱情当作一般意义上的享乐主义的一个变化形式,是享乐的一种形态。这种将爱情降低为一种享乐的想法最终与怀疑主义的爱情观相契合——怀疑主义者不仅否认爱情的重要性,他们更怀疑爱情是否真正存在,而非欲望的一层美丽外衣。最终,怀疑主义者也将对爱情持享乐主义的态度,以潇洒之姿游戏人生。若是有人要和他们理论,他们一定会以一副明白人的姿态教育你:认真你就输了!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巴迪欧认为,作为一名哲学家和“爱者”,他有必须站出来与世人分享他对爱的本质的看法,重提爱的重要性,谱出一曲爱的颂歌。

  在巴迪欧看来,爱首先处理的是一种分离和分散。两个人,两种不同的形象,两种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姿态,在偶然的相遇中与对方联系到一起。巴迪欧认为爱即意味着,在偶然的相遇之后,一个人从“两”而不是“一”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从“差异性”而非“同一性”的视角看待世界的方法。进一步言之,在爱中,主体尝试着进入“他者的存在”,他将超越自身,超越自恋。而爱的神奇之处也正在于,它将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来临、世界诞生,而不只是填满我的视线”。巴迪欧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极具诗意的画面:在山村中,某个宁静的傍晚,把手轻搭在爱人肩上,看夕阳西下即将隐入远处的山峦;我知道我的爱人亦在静观这一切,静观这同一个世界。在此际,她和我,带着我们的差异性融入这唯一的主体,这爱的主体中,而世界向我们展开——“世界诞生”。因此,巴迪欧认为“爱一直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参与到世界之诞生的可能性”。

  在关于爱的讨论中,爱与欲望的关系是所有人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怀疑论者试图以欲望取代爱,享乐主义者以舒适与和谐为出发点消费爱和欲望(最终也模糊了两者的界限),但巴迪欧则对两者做出严格的区分。在巴迪欧看来,欲望朝向身体,而爱情朝向他人存在之整体。在爱的体验中固然包含着欲望,但“托付身体只是这种整体的物质象征”。“身体的仪式,只是语言(爱的宣言)的物质抵押品,通过这种身体仪式传递的是这样的理念,关于一种美好的新生活的承诺将会实现。”巴迪欧进而用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描述性文字来佐证抽象的论述。他说,性,无论多么精彩,一旦结束就会进入某种虚无。而由爱守护的欲望则剥去了这种虚无——“处在疯狂热恋中的爱人们都知道,爱就在此处,如同一位守护着身体的天使,当清晨醒来之际,两人的身体都聆听到爱的宣言,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清静”。

  最终,哲学家奏响这曲爱的颂歌,是因为这是他所发现的关于世界的真理,如果不再相信这真理,如果如怀疑论者那样放弃爱情和不再相信爱情,那才是真正的灾难——“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如果这样的话,生活将变得暗淡无光。”

  新京报记者 吴永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