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人才周刊·专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人才周刊·专题
下一篇

文字作品

2014年02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编者按

  1月20日至2月11日,来自北京多所中小学校的近3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新京报小记者训练营,在新京报资深编辑与记者的手把手指导下,掌握了初步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技巧。本版择优刊发了几名小记者的作品,并配以专业点评,希望能激励小记者们获得更大进步。

  小记者作品点评:李天宇,新京报时事新闻部资深编辑,任小记者训练营《新闻写作》课老师。李天宇人像涂鸦/小记者朱梓菲

  姥姥的春节

  ●王锦谚,橙子班小记者

  “放假了!”一声欢呼,迎来了愉快的假期春节。我和妈妈趁春节回去办点事儿,顺便看看姥姥。

  我们到了姥姥家,姥姥特别高兴,从我们到家她就忙个不停,又是买菜,又是做饭,又是收拾家。姥姥笑着说,“快要过春节了,大家又不常回来,难得团圆嘛!”

  中午,舅舅打来了电话。姥姥问:“你什么时候回来?”舅舅说:“我要出差,慧慧妈要加班,慧慧还要补课,我们就不回来了。”姥姥一听,脸上的笑意全没了,怔怔地站着,过了一会儿才喃喃地说:“不是说好的一起吃顿团圆饭吗?怎么又不来了?”舅舅淡淡地说:“等慧慧中考完了吧!”姥姥叹了口气,挂了电话,低下头,嘴里嘀咕着什么。

  妈妈在一旁说:“妈,我要和锦谚去拿房产证,也不回来了......”外婆猛地抬起头,声音微微颤抖:“什么?你们也不吃了?”她的眼神黯淡下去,隐隐透出失望,似乎一个美好的愿望被狠狠地击碎了……

  很久,姥姥默默地靠在沙发上,似乎疲倦得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一直在旁边的王奶奶走过去,轻轻扶着她的肩说:“他们有他们的事,反正我儿子儿媳妇、闺女都不在,就到我那去吧。”声音沙哑,语调凄凉,不像在安慰姥姥,倒是像安慰自己。姥姥叹了一口气,硬撑着站起来走进里屋,拿出外套,到了王奶奶家。

  春节在我们的欢歌笑语中飞逝过去了。但在我们享受春节的时候,又有多少老人在孤独度地过这漫长的春节呢?

  点评:

  读了你的作品,我能感受得到一位老人在节日的喜悦中,所经历的无奈与忍耐。

  文中用了很多对话描写,但姥姥的语言并不多,人物性格的刻画几乎都是通过动作描写来完成的,这些动词串起一连串的场景感,让读者虽不见其人,但仿若处其景。这是一位细心的记者,她的观察融在了笔下、记忆里。这是一篇带有力量的文章。也希望记者的父母,能够读一读,体会一下晚辈与长辈的心情所向。

  上完摄影课不再当菜鸟

  ●王尕,苹果班小记者

  2月8日,作为一名新京报苹果班的小记者,我分别于上午下午参观新京报社、赴朝阳公园参加摄影课程。

  上午,在巫慧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新京报社的六层逐层往下参观,了解到一份报纸是如何产生的。参与的人员不光有新闻工作者(例如记者、摄像、编辑),还包括技术工作者(例如组版员、校对、图处),缺一不可。而新京报采用的是编辑责任制。巫慧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用方正系统给报纸排版。在排完版后要打印3份样本去校对,校对无误后才能印刷。由此可见一份《新京报》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下午,我们坐车前往朝阳公园进行实地摄影课。在中午的时候,田铮老师已经给我们讲授摄影简史和纪实摄影应该怎样的拍摄。我们要尊重拍摄对象,谦虚学习。到了公园,我们分组学习摄影。北京的初雪还没有消融,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场景。我尝试改变曝光时间和光圈大小,拍摄了令自己满意的照片。是老师教给我摄影知识,我才逐渐摆脱“菜鸟”的称呼。我还要更多地尝试。

  点评:

  这篇文章能体现记者的总结归纳能力,她没有像很多小记者一样,就现场写现场,是把思考放在了人物上,在叙述中穿插细节,消息源的运用规范而合理。

  报纸是这样印刷的

  ●熊浩源,荔枝班小记者

  今天我们新京报小记者来到了人民日报印刷厂,要参观印刷报纸的整套过程。工人日报社印刷厂是北京的大型印刷厂,负责印刷《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5份报纸。它位于东城区安德路甲61号院,是个占地面积较大的院子。

  印刷报纸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供纸、印刷部、折纸机、推机头。我们第一个参观的是供纸工作室。那里摆设简朴,只有几个接受供纸的电脑和在墙上张贴几张的注意事项。指导老师以与我们生活有关的三原色作为引子,使我们大致了解了印刷报纸的上色过程和原理。

  工作人员带我们去参观了印刷报纸的场所,体验了工人的平常工作,小记者们也是热情提问。接着,小记者又参观了印刷报纸厂房的另一部分。这里是将纸张打理运送的地方,布满了纸张和一个个“迷你”小车。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将报纸整理打包的车间。在这里有一堆堆打包好准备运出的报纸。这些报纸将由几个通向窗外的运输通道直接通向外界,便于大批量报纸的传送。工作人员说,印刷是个体力活,工人要铆足劲儿干。

  工人日报社印刷厂始建于1992年,是个历史悠久的印刷厂。但据工作人员说,印刷行业的前景可能不太乐观。未来,人们手捧报纸获取信息的方式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点评:

  这是靠近新闻写作的一篇作品,稿件中尽量去除了自我感受,采用白描手法。在现场还原上,也没有大而全,是小而专,这样能让读者的观感在某部分印象更强,更浓烈。在记录上,这位记者也显得更用心,比如他准确写出了印刷厂的门牌号。这一记录,因为人无我有,在某些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新京报

  ●连小川,苹果班小记者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2050年。当时是个高科技时代,也是个新闻多的时代。我突然发现,很多媒体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知名媒体,新京报就是一个。于是我参观了一下新京报。

  我遇到了新京报一个非常知名的记者-熊猫记者!他先带我参观了打印室,发现打印室只有一个打印机,打印速度非常快,后面有一个大板子。熊猫记者说,这个打印机能顶上一个打印厂的速度。后面那个板子是把报纸印完扔到空中,报纸就会飞到订报纸的人家门前。继续往前走,就到了编辑部,编辑部人很多,因为这个时代新闻太多了,需要很多人来写稿件,最后由一个高智能电脑来检查。熊猫记者又说,要是有事情刚发生并且赶不过去的话,他们会用一个传送器,来快速赶到现场……熊猫记者还特别说了一句,其他媒体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派机器来采访,做报道,但他们的报道不够准确,也不人性化,而新京报和其他一些媒体存下来的原因是他们还是由人来做事情……当我正在赞叹的时候,突然听到妈妈在叫我——原来这是一个梦。

  点评:

  很佩服这位记者的想象力,他写出了2050年新京报社的状态。他对未来的预见,和现在很多媒体专家的判断一致,这让我觉得惊奇。比如他提到,“在2050年,很多媒体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知名的媒体”,这恰恰是新京报高层对纸媒未来的判断。

  在小记者的梦中,最让我佩服的是,即便是未来,也有我们需要仍然遵守且永不改变的原则,机器再智能,最有含金量的工作,还是要由人来完成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