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新技术加速唤醒金钱谋利本性,抬高资金的身价,冲击银行的牌照壁垒
【编前语】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高收益理财,如火如荼,让很多人乐于将资金搬家。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也开始触动银行的奶酪。与此同时,许多人也产生了疑问,互联网理财如何实现的高收益?高收益是否可持续?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今天,新京报B08-B10版,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科技似乎每天都在酝酿新时代。
2014年的春节,一些人在手机微信上通过“红包游戏”,将银行卡账号与微信绑定。
这个游戏,是互联网金融时代开启过程中,一个意外的插曲。不论有没有这样的插曲,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在2013年开启,并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相关的行业。
所谓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推动金钱的流动、挖掘金钱的价值,彰显金钱的本性。金钱永不眠,金钱时刻追逐利润。
银行的本质是牌照
互联网正在触动银行的奶酪。
银行的本质,是一种牌照,或者说,是筹集资金的能力。如果你有能力筹集很多资金,那么你就获得了银行功能——用钱生钱。如果你获得了银行牌照,你就获得了筹集资金的资格。
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传统的资本时代,银行的本质,就是牌照——银行是少数人生意。
尤其在中国市场,银行的牌照属性更加明显。
这一方面在理论上让市场相对“有秩序”、让资金相对安全一些,另一方面,这让相当一部分的金钱沉睡,或者说,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许多人的钱的获利能力。
银行将储户的钱以极低的利息筹集在一起,然后放贷,可以获得高出许多倍的利息收益。这些收益的获得,与银行经营者的运营能力有关,但更与牌照有关。从一定意义上,银行的收益,是牌照的溢价。
牌照就是权力。权力运行的目标,是维持权力的有效以及扩大权力和扩大权力的收益。
银行的权力,是筹集储户的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获益,仅将其中最小的一部分给储户分享。
储户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资金收益被剥夺了,但是在传统时代,储户离开银行,连这点最小的收益,都无法实现。储户必须老老实实地听命于银行以及银行的老板——央行。央行定多高的利息,就是多高的利息。任何储户,没有与银行谈判的资格。
互联网在解构牌照
时代不同了。有人替储户向银行谈判了。
尽管互联网公司一批一批地死掉,但互联网行业势不可挡地像“洪水猛兽”一般,冲击着许多行业。
互联网冲击的其实就是权力,各行各业所垄断的权力。它反集权,去中心化的属性,必然冲击银行业的牌照壁垒。
2013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撰文说,互联网金融让银行家彻夜难眠。文中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或金融业,既是严峻甚而颠覆性挑战,又是宝贵可谓难得机遇。倘若应付不了、招架不住这一挑战,定然难逃“21世纪灭绝恐龙”的宿命。
这个挑战,就是互联网技术在解构银行的牌照权力。
曾经,牌照拥有魔力。曾经,许多事情,只有你拥有这个牌照才能做。
但是,互联网告诉我们,完全可以绕开牌照而实现将资金汇集在一起。
余额宝不是银行。
它通过技术与基金公司联姻,虽然本质上还是基金,但实现了银行的一部分功能:你把钱放到我这里,我每天给你“利息”。至于那是基金收益还是账户利息,又有什么不同呢?
余额宝不是银行,不具备银行的牌照,但当它具备了一些银行的功能,银行的牌照价值,就相对“缩水”了。
技术推动金钱醒来
金钱是权力。一般意义上说,占有的金钱越多,可支配资源的力量越大。
但是,判断一个人富有,有时候并不看其账户上的资金有多少,而是看其筹集资金的能力。筹集资金的过程,就是“唤醒”金钱。沉睡的金钱、埋藏在地下的黄金,没有孳生利息的能力,也就浪费了金钱的权力。
大量的储户,以极低的利息存放在银行,相对于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就等于让金钱睡觉。
大多数的人,能力有限,力量单薄,无力将金钱唤醒。在高通胀时代,我们放在银行里的钱,还会缩水。
互联网技术在将单个的储户联合起来。曾经,“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获得巨大的政治权力,那么,“有产阶级联合”起来,亦会激动人心。
一个个小额账户,汇集起来,无论是汇集到余额宝还是什么宝,这个汇集的过程,就是在叫醒小额金钱。
金钱醒来,就要努力追逐“利息”——努力维持和扩大金钱的权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金被唤醒,越来越多的资金投身到钱生钱的游戏当中。
许多企业家发现,让钱生钱,比做实业赚钱容易,且赚得更多。
互联网技术,推动金钱的更为便捷地流动,让金钱更为便捷地集中到一起,或者说是更容易将金钱唤醒。
为什么我们的钱放在余额宝、理财通里面,收益要比放在银行里高?
原因之一,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余额宝、理财通将睡眠的钱唤醒并汇集在一起,增加了与银行要价的能力。
但是,技术带来的并不全是美好的一面。金钱被唤醒之后,其非理性的一面也可能被唤醒。这是后话……
(王一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