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雾霾之下,“一目了然”组照拍摄者坚持绿色出行,期待达成社会共识
| ||
| ||
|
21日以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预警亮起“橙灯”。预计在本周四之前,重度和严重污染天气仍将持续。
七日之内,“霾”伏围城,人力有无可为?
有一个普通市民,持续365天拍摄北京清晨的天气,为让空气质量“一目了然”;有一个环卫集团的员工,每天工作16小时,在二环路压尘降霾。
抗霾减霾,他们在行动。
昨天,邹毅几乎一直“宅”在家,“一看天儿就知道PM2.5肯定爆表。”他的妻子在家里开着两台空气净化器,还点上了自己调配的藏香,说是能杀毒、润肺、静心。
邹毅只要出门,就会戴上带有活性炭滤芯的口罩,两天一换。走在马路上,他偶尔还会兴奋地指出“同类”,“你看那个人也戴着口罩。”19时许,邹毅戴着口罩出门步行了近20分钟后,站在建国路的天桥上,突然说了句话:“这几乎是我关注北京天气以来,雾霾最严重的一天。”
戴上口罩,才真正开始关注环境
邹毅的记忆里,2008年8月初,霾持续了几乎一周。他很清楚,那些灰蒙蒙的天不是水分为主的雾,而是含有污染物的霾。
那之后,邹毅的妻子趁着出国,买回了国内还见不到的各种PM2.5口罩,只要遇到污染天气,一家子就戴口罩出行,那时街上的人看他们都觉得奇怪。
“直到我自己戴上口罩了,才真正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邹毅回想,直到2013年,污染天里戴口罩出行的人“突然多了起来”。他觉得这是好事儿,还想象着以后只要是污染天气,街上就都是戴口罩的人,因为“人只有亲自做了什么事情,才能真正关注”。
如果以后天气不好时,满街都是戴口罩的人,证明大家都在关注天气问题,“那污染肯定会越来越少。”
365天拍天气,引发公众关注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环境,邹毅从2013年1月27日开始,持续365天每天拍摄一张北京天气的照片,这组照片取名为“一目了然”。他觉得数据和说教都太抽象,如果能在同样的时刻和地点拍下全年的照片,天气好坏自然就显示出来了。
到了第64天时,他将所有的照片拼成了一张大图,在朋友圈里引起了很大关注,“一天天的可能不觉得,凑在一起才能发现,好天和坏天的比例究竟如何。”
今年1月26日,邹毅拍下了最后一张“一目了然”。完成了整年记录后,他觉得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已达到引发公众关注的预期。“我还可以做其他更有创意,更环保的事。”
发起环保活动 箭扣长城捡垃圾
邹毅今年打算做的“其他事情”,是他一手发起的攀登箭扣长城,捡垃圾活动。
他是在一次户外运动中,偶然登上了那段“野长城”。赞叹箭扣奇险之余,他也发现名声越来越大的箭扣上,垃圾也越来越多。
他没法看着长城一天天脏下去。
2013年9月,邹毅和20余名同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朋友们,一起组成了“箭扣客”,并完成了第一次活动。
他们每周六用私家车拉满同伴,前往西栅子村。登山包上,多绑了一个白色塑料袋,用来捡拾路上见到的,其他人留下的塑料瓶等杂物。然后又将可回收的垃圾,制作成了“箭扣客”的胸牌。
三个月后,参与过“箭扣客”活动的人数已累计至200余人,而“箭扣客”进入西栅子村时,也不再被要求缴纳20元每人的“门票”。
西栅子村减免门票的决定,也使邹毅很感动,“这说明我们的活动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22日,邹毅刚刚完成了一次“箭扣客”活动,市内的严重雾霾污染并未影响攀登的乐趣,他并未佩戴近日来出行必备的口罩,“到了山上,就只有雾了。”
不过,邹毅还是为“箭扣客”们定做了一批防PM2.5口罩,“下周应该就做好了,到时候发给大家。”
从个人做起,更盼能达成共识
北京的污染发展至今,邹毅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他封存了自家的两辆轿车,日常出行时,四环内坚决乘坐地铁,连公交都不坐。“车辆维修、保养等,不都是浪费吗?”
今年过年时,年年放鞭炮的“传统”也被他否决了,“天儿都这样了,还放什么?”
但邹毅也明白,个人的力量总归有限。他身边就有巨大的浪费:为避免限号一家多车、餐饮浪费、人工养殖等。他认为这些人与自然间的能源交换,使得人类在消耗中远离自然。他期待社会能达成共识,比如不开空车、减少出行、减少用餐浪费等,“共识的力量是巨大的。” 新京报记者 黄颖
防治雾霾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面对的大课题,需要政府和民间、民间内部达成共识。毕竟房子和车都是自己的,天气却是大家的。
——“一目了然”组照拍摄者邹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