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书评周刊·生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书评周刊·生活
下一篇

刘克襄的菜市场美学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男人的菜市场》
作者:刘克襄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1月

  有时,我也喜欢,站在这样的菜市场中央,无事地茫茫四顾。那热烈生活的迸发力量,仿佛大河的滚滚奔腾。很高兴自己也随波卷进,加入了某一个早上的盛宴。 ——刘克襄

  刘克襄 1957年生,台湾作家。刘克襄将一生的经历都投入到“土地”上去,在台湾有“自然观察解说员”的美誉。作品有《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野狗之丘》《失落的蔬果》《11元的铁道旅行》等。《男人的菜市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趣味丛生。

  □书评人 夏丽柠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这是花未眠的美学;木心说,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这是爱恨交杂的美学;刘克襄说,从一座菜市场管窥城市,我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认识,勾勒一个城镇核心的绿色地图。这是他的生活的、绿色的美学。然后,所有美都落脚于菜市场,形成了他独有的菜市场美学。

  《男人的菜市场》恐怕就是这独创美学的集散地,发散自然、健康、乡土和深情的气息。仅仅用一个“美”字是形容不完的,必须是一本书,图文并茂,才足够表达一个男人对菜市场的美的感悟。

  菜市场给人的一向印象是脏乱差,小摊贩们撤离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若你随着刘克襄的脚步逛市场的话,哇,那将是你从未涉足过的新天地。不是你不曾去过,而是你未曾留意。这是多么好的生活慰藉,原来世间尚有美妙来得这么容易。

  刘克襄是个工工整整做功课的人,号称“自然观察解说员”的他对于细腻有着信手拈来的诚意。他的市场笔记里详细地记录了市场的名字、地点、周遭的景色,甚至还包括市场里最擅长出售的蔬菜和百年的美食老店。

  最贴心的是那一张张彩绘的手工地图,路街分明,还不忘在街头巷尾画上“罗东盐水鸡”、“木栅水煎包”和“卤肉饭”的图标。我一边忍着口水一边痛恨自己虚度了那么多买菜的时光。刘克襄在“市场的走访”的入学篇“木栅菜市场”的结尾总结:我享受这样的买菜生活。

  如果把逛菜市场单纯地当做看风景似的闲逛,那么你恐怕要永远留在菜市场美学的入门级了。逛,是为了什么?选择食材啊!食材,听上去格外庄重,我以为只有唧唧歪歪的韩剧里才青睐这种词。可在“食材的意见”里读到“我的稻米主张”、“我的麦子乡愁”和“我的花生情结”时,我的心里对“食材”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敬意。

  好的食材充满了农家的诚意,老天的爱意,还有人类世代绵延的求生基本理念:自然、纯净、健康。这些我们都市人久违的字眼仍然生长在乡间,绿的仍绿,红的仍红。所谓的商品经济硬是要改变食材生长的轨迹,让它们变成绿的更绿,红的益红。除了讨到我们的眼前欢喜,对健康毫无益处。了解食材的前生今世,我们才能更惬意地逛菜市场。就像刘克襄说的,“这大概也是吾辈坚持的生活况味吧”。突然有种发现:逛菜市场,像赴一场心仪已久的约会。

  我曾经有过一次去都江堰附近的乡镇赶集的经历。在乡间,逢初一、十五必有大集,农人各户都拿出自家种植的金牌时蔬上集。表面上是售卖,可我看老人家从背上卸下筐篓的那一刻,分明是在炫耀。不过,翠绿时蔬上的露珠欲滴,老人的得意好像化成了另外一种谦虚。我能体会到刘克襄在“时蔬的采风”里的喜悦与痛惜。那些我们遗失在匆匆时光里的名字:土肉桂、珠葱、乌脚绿、青紫苏……说起萝卜,书里说它是一适合改造、多变,充满前卫精神的蔬菜。我忽然想起了那句歌词:那些知道我名字的人们,你们好不好?原来,这些时蔬一直在那里,至少它们的精神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不够了解或是无心错失。

  台湾盛产热带水果,我至今还记得在日月潭脚下吃的那餐水果宴。水果的味道就像生活,酸甜苦辣应有尽有。做成菜肴,也是冷热蒸煮自成一派。如今我们遇到的被改造最多的植物也许就是水果吧?刘克襄把它称为“被驯化”的某某。在“水果的身世”里有一些选择新鲜水果的小贴士。读着读着,心里就忧郁起来。

  本书以“小吃的启发”作为菜市场旅行的最后礼物。作者推荐的小吃理据充足。玉里面意在坚持手工,台中大面糠拥有简单的咸味,台南绿豆汤蕴藏简单之道……也许此生我们无法品尝到所有的台湾美味。不过,读读这书也值了。

  “从一蔬一果一小吃,唤醒食物与风土的温暖回忆”,刘克襄的菜市场美学当如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