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D06版)
北京姑娘马薇并不是南锣鼓巷的忠实粉丝,但有朋友来北京,她一定会推荐南锣鼓巷。马薇认为每个城市都需要一条街作为性格标签,比如西安的回民街、拉萨的八角街和成都的宽窄巷子;老北京很多胡同已经面目全非,建立一条新的“形象街”也无可厚非。她觉得,也正是“只有一条街”才让南锣鼓巷与众不同。在南锣鼓巷一切似乎都是“有特色”的:特色酒吧、特色店铺、特色美食等等。她在这里吃过北京烤鸭味的比萨,喝过藏式奶茶,买过展示老北京风情的明信片,也淘到过与众不同的T恤衫。
在外地大学当老师的冯晋是个典型的85后,这个在澳大利亚悉尼留过学的姑娘在南锣鼓巷发现了一些中国香港人及台湾人还有外国人开的店,店里的东西在北京其他地方很难买到。此外,她印象最深的小吃是这里羊肉串口味和宫保鸡丁口味的比萨。冯晋觉得,这些小吃的创意反映了南锣鼓巷的独特品位,让她感到惊喜。
两翼胡同中有着真实的北京生活
美国留学生久乐喜欢南锣鼓巷放松的环境。对他来说,挤过狭窄的石头小巷去上胡同厕所也是特别的体验,似乎由此开始感受和触摸到北京胡同居民的真实生活。南锣鼓巷也是听现场音乐的好去处,周末有些音乐人聚集在附近的酒吧里演出,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现代魔力。他也偏爱这里的中国传统建筑,虽然看得半懂不懂,但他坚信北京应该保护这些传统建筑,保护这一地区的建筑风格。
冯晋第一次来南锣鼓巷是因为一档电视节目里一个老外介绍自己在这里开的一家T恤店“创可贴”,她觉得那些T恤挺有个性的,于是特地前来寻访。第二次,从南锣鼓巷走进旁边的胡同,路过一些名人故居,胡同里人比较少,路边停着破旧的自行车,显得有些萧条。和很多人一样,在这些胡同中,她逛得很笼统,只是把它们作为“逛南锣”之余的一个小项目。
珍妮则有过在南锣鼓巷周边胡同中迷路的经历,那是在一次晚上吃过饭后,不到20岁又不太敢讲中文的她感到很害怕。她想:胡同里的人一定不太欢迎外人,因为这个胡同里没有亮亮的灯光,也没有漂亮的“装饰”。不过珍妮渐渐发现她自己的很多外国朋友却喜欢胡同里的“民宿”,这些挂着红灯笼的四合院民宿,比较幽静,虽临近闹市,却有远离喧嚣之感。
被旅游化驱逐的创意时尚?
喜欢就好,不求“懂得”,不喜欢也不妨随时离去,是大多数人逛南锣鼓巷的心态。但随着旅游化的深入发展,一些小资青年开始转而追捧后起的五道营。起初南锣鼓巷的创意店很多,但近年来,一些创意店关张之后,很多奶茶店、果汁店和缺乏特色的普通饭馆却在兴起。
■ 服务观察
将进行旅游功能提升
据东城区旅游委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4年1月联合发布的《东城区旅游消费研究项目报告》,南锣鼓巷在北京各主要旅游景点中,游客游览比例位居第9位,游览比例超过15.8%,平均停留时间约为2.3小时。记者从春秋国旅了解到,目前南锣鼓巷一带的组团地接并不太多,仍然以散客出游为主;而由于停车空间狭小等原因,地接社带领的团队游客在南锣鼓巷一般也以自由活动为主。
不管是南锣鼓巷南北两端的入口处,还是在东西两侧的胡同里,都能遇到一些骑三轮的人力车夫,他们冲着过往的行人喊“一人60,两人120块钱,带你逛遍南锣鼓巷的胡同”,他们手里拿着地图指着要走的胡同路线,但是很少有人会理睬他们。
实际上,南锣鼓巷已列入东城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革示范区中,区域内以胡同、四合院为载体,引入民俗体验、创意设计、文化演示、休闲娱乐等,打造胡同文化旅游标志区域。记者从东城区旅游委了解到,2013-2015年之间,区域内将进行旅游功能提升,改造夜景照明、标示标牌、旅游厕所、无障碍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
■ 新视点
游客多消费胡同的“表层”
●史建,建筑评论家、策展人
以南锣鼓巷为主干,东西两侧各对称排列着八条胡同,呈鱼骨状分布,这一带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粹。然而,长期以来,南锣鼓巷主干商业街的兴旺,并没有带来左右胡同的兴旺,胡同中居民的生活并没有提升,胡同文化深层衰落、破败的现实没有被改变。胡同不像胡同,更像主题公园。
这条南北向的古街有被过度包装的问题,增加了一些没有必要的街景,譬如仿古的景观雕塑小品等,而西边的“玉河”自然状态也遭到了破坏,河上修建的汉白玉栏杆,并不是平民化的城市景观,与其本来的气质不符。此外,新建的一些商店参观状况参差不齐,对空间品质的提升不足,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今的南锣鼓巷有点像游客的商场。人们在消费“胡同”、消费古典意境的同时,带动了南锣鼓巷作为商业街的复兴,但是这样的复兴只是表层的,南锣鼓巷未来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应该向纵深发展,关注到胡同的“肌理”,让南锣鼓巷不只是“表皮的兴旺”,而是从外到里地纵深发展,也使得胡同居民得到更多利益,生活得到改善。
2012年以来,南锣鼓巷左右胡同也开始有星星点点的开发迹象,这是向纵深开发的一个苗头。建议政府在做规划时,不是照某个时代的原样搞“复古”,造出来假街、假景、假胡同,而要保留胡同历史堆砌的丰富性,保持其自然真实的状态,比如胡同里那些“公共坐椅”——被淘汰掉的旧沙发在夏日里成为老街坊们在一起聊天下棋喝茶的坐具。
说到南锣鼓巷的旅游状态,其实不少大陆游客多关注主干的巷子,消费胡同的“表层”,而一些喜欢深度游的客人则关注胡同深处。在上世纪80年代,在“菊儿胡同”有很多外国租客,这些外国租客就是喜欢旧城深处的一类人,他们住在大杂院和旧宅子里,觉得很惬意。如今北京一些胡同里也“隐藏”着不少外国设计师的工作室。时间的推移,也让生活空间发生着变化,如今胡同里也有一些专门辟为客栈旅店的四合院,翻修一新,这是时代的产物。
南锣鼓巷的商业形态最初可能是创意店比较多,最初艺术家的进驻,带动了创意店的发展,而后政府有了改造的欲望,再而后主流商店也会介入。因为租金上涨等原因,创意店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租金,或者创意店的老板们不喜欢太嘈杂的所在,他们要找一个更休闲的空间,于是这些创意店会搬离走,深入到胡同里,甚至会转到五道营等相对没有发达起来的地方。如今南锣鼓巷的东西胡同里也出现了一些小咖啡馆、创意店,以及一些人转战“五道营”的现象,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D06-D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