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洋河:宿迁水多,历史上被称为“洪水走廊”,总是随着水的涨落时隐时现。宿迁地势低洼,古运河和黄河故道穿腹地而过,因而黄河泛滥,宿迁首当其冲。苏酒“三沟一河”中的“洋河”原产地宿迁市宿城区洋河镇,原本有一条和黄河相连的白洋河,经常白浪滔天,望之如洋,故而得名。清朝顺治年间,黄河又一次决口,白洋河淤塞殆尽,不复存在。洋河镇自古商业发达,被誉为“小苏州”,酿酒历史也很悠久,据传洋河大曲在唐代就已享有盛名。除洋河大曲外,这些年人们更为熟知的是洋河酒业的“天之蓝”、“梦之蓝”等品牌。2011年,洋河新城挂牌成立,围绕洋河酒厂,正在形成一座现代白酒工业新城。
宽敞坦荡的发展大道连接起宿迁市区和洋河镇,两旁大多是建筑工地,农田反而是其中的点缀。市区和洋河镇已实现无缝连接,隔几分钟就有公交车,每次车上的人都不少。沿途经过“项羽故里”的大型仿古建筑群,这个新建的景区在当地人看来没有任何老东西,主要是作为各种商品展销会的集散地。又路过了宿迁(洋河)火车站,洋河的人说:“火车站在我们洋河呢,宿迁市的人要坐火车得来洋河。”路过了洋河酒厂车间,那是一片空间横跨辽阔、弧形屋顶的银白色庞然大物。
从宿迁市区到洋河镇十几公里的路上,大多数公交站都以“某某花园”、“某某名郡”命名,那是些待价而沽的新建楼盘。在洋河镇做白酒生意的苏青山来自常州,他的印象是:“洋河很繁华,周边乡镇的人都以这里为中心,所以洋河的人有点傲气。外来人口也多,大多都是来做白酒生意的,或是白酒相关行业,这两年白酒生意没那么好做了,但很多人还在坚持。”
罗家花园
美人玉立遥想福泉酒海的前身
洋河镇历史上也曾有一个著名的罗家花园。明清时期,洋河镇因盛产美酒而日渐繁荣。白洋河上沽客多,有九个省的客商在这里设立会馆。洋河大曲行销江淮一带,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淮第一家”之誉。乾隆下江南,五次留宿宿迁,在品尝洋河大曲后也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赞语。如今,宿迁有一家酒厂在生产“乾隆下江南”酒。
洋河镇流传着一首民谣:洋河财主多,鲍、缪、魏、马、何,更有叶和罗。据说民谣中排列顺序是倒排法,也就是罗姓排在当时洋河富豪榜的第一位。洋河罗氏,也是在洋河开槽坊最早的家族之一。
罗家花园据说也是因为迎接乾隆驾临而修建,但最后乾隆却没有来。罗家槽坊就开在罗家花园西北角一个叫北滩子的地方,取名“广源泰”,位置相当于现在洋河酒厂酿酒1-8车间,著名的美人泉就在这里。
“水为酒之血”,提及洋河酒的水源时,一般都会提及美人泉,现在它是洋河酒厂的一处景观,有个美人雕塑亭亭玉立。罗家花园已经无迹可寻,不过几年前这里建成的一处居民小区取名为洋河花园,还能使人偶尔想起这里遥远的前身。
几年前,洋河镇米市街上发现了一处老宅院,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韩德勤的故居。韩做过江苏省主席,米市街上的老街坊还在传说他是个家乡观念很强的人,每次回家,快到村镇时,便下车下马,以步当车,表示对家乡人民的尊重,颇得乡民赞许。
洋河镇原本属于泗阳县。泗阳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会说泗阳话,就把盒子挎。”“盒子”是指军队军官用的武装带和驳壳枪的皮套。只要是泗阳人,在韩德勤手下总能弄个小官当当,可以挂上武装带,挎起驳壳枪。沧海桑田,上世纪70年代,听说已移居台湾的韩德勤思念家乡的洋河大曲,当时的洋河酒厂厂长还通过香港向他送去了家乡酒。
米市街
生活细节留下水波荡漾的痕迹
如今,一条仿古“酒街”洋河镇的主干道,在别处县城步行街能够找到的标准配置在这里都能找到:国内品牌的服装连锁店、江苏省内的连锁快餐店、电动车专卖店……而两侧和酒有关的雕塑则提醒你已经进入了“中国酒都”洋河。
街道也在新陈代谢,原本是洋河镇中心的米市街现在已显得冷清。街上有弹棉花的、做竹竿生意的、开酱菜店的……这些行当都有一种缓慢的节奏。
徐海燕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酱坊的老板娘。以前来买酱菜的老街坊只认她公婆的名字,到了她这一辈,丈夫在洋河酒厂上班,酱坊就成了她一个人的买卖。
这一天从淮安来的几个女人,特地来徐海燕家买酱菜。她们喜欢那种特别咸的大头菜,像个黑色的球,粗盐疙瘩还凝固在上面。买了几十斤,据说能够吃两年。“这样的大头菜放两年也没关系,有人就喜欢吃咸的,放辣椒炒着吃,淮安那边的人喜欢喝粥吃这个。”
徐海燕家的后院有一排排水缸,冬烤酒夏烤醋,斗笠盖在上面,等待夏天一场浓重热烈的发酵。她觉得烤醋酿酱油和酿酒的道理差不多,也没有那么深奥。
米市街上,有一些挂牌的古民居。“牌子都是这两年挂上的,如果你五年前来,那会儿才有不少老房子。”家住米市街58号的熊德志家,从外面看不出特别,推开大门,原来是新盒子套着老底子,里面还是古旧的模样。几进的院子已经颓唐成了一座过街楼,砖雕的刀工依然细密严谨。二楼以前是存放布匹的仓库,熊德志还在灰尘里找到过家谱和一本老账簿,后来都不知所终。熊德志从来没有管过它,糯米浆勾缝的青砖老房却仍然牢固,旁边后盖的房子房顶都长草了,老房子的墙壁也没有松动过。
熊家祖上是从山东来做布匹生意的回民,“顺着河过来的”。旧时水路纵横带来繁华聚散,也让远方的人在此扎根生息。洋河紧靠古黄河,在时间的流逝里,白洋河已潜入地表深处,美人泉也不再,但生活细节中依然留下了水波荡漾的痕迹。
湿地公园
洋河河曲酝酿醇香甘甜的土层
洋河镇的湿地公园借助天然水系蜿蜒的走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景观带:明月当空,曹操雕塑举着一杯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靠近洋河酒厂酿酒车间围墙外的水边,下午总有一群人在捕鱼,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池塘,芦苇荡长得老高,不多的水反而成被围成了一个“孤岛”。人们穿着水鞋沿着岸边抛撒网,一网落下漂亮的扇面,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远处就是洋河酒厂巨大联排的酿酒车间,在蓝天下如同生长的蘑菇,那是酿酒车间特有的两层房顶,有利于蒸汽扩散。有的车间已经点火上甑,有的车间还在按兵不动。
洋河镇地下水依然充沛。米市街上的清真寺里有一口水井,压上来的水澄清透亮,寺里的日常生活用水都靠它。上世纪70年代末,洋河大曲登上全国八大名酒宝座之后,洋河酒厂请专家学者对洋河地区的水质、土质进行综合性勘探、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多次黄水淤积,沙土层较厚,天然水经沙土层过滤,杂质少、无异味,无土腥气,清醇、甘洌;沙土层下是肉红色黏土,这种土含有一种能产生窖香前驱物质的芽苞杆菌,用它做发酵池,可以使酒醅醇、香、甜具备。水和土加在一起,为洋河大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洋河镇上的老人说,以前洋河镇真的是水乡啊,四周到处都有水,修路填掉的水沟好多,现在就剩下了一些小水洼。曾经有一句话说:“行客年年任往来,居人自在洋河曲。”意思是:你们这些行人客商年年如此来来往往,而我就住在这白洋河的拐弯处,还不自在?
■ 酒文化
老文化的传承与时尚消费的嫁接
洋河酒厂的文化传承主要保留在老厂区里,美人泉算是一个地理标志。它包含着洋河所依托的美酒文化传说,但现在看起来不过是厂区里一处平常的水景。洋河酒厂并没有生产名为“美人泉”的酒,泗阳县倒是有,名为“美人”、“美人泉”之类,价格都在三五十元一瓶。
另一处显示洋河酒厂酒文化资源的是晦暗神秘的地下酒窖,目前正在检修中。据介绍,酒窖入口处的黄杨古树已经有230多年树龄,也正是它见证了这处老酒窖的历史。这个酒窖存有近4千只陶罐,罐口全部用特殊工艺封糊编号储存,罐子四壁、墙上都栖息着各种菌种,而这些丰富的微生物群则是酿酒的关键因素。酿酒业中有句话叫“百年老窖千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
在所有关于洋河的故事里,也有对“酒”的自然科学妙用。据说洋河有72座庙宇,其中东关庙颇为壮观,院子外面搭一座戏台,每当锣鼓齐鸣的时候,十里以外余音萦绕。原来,戏台下面埋着24口大酒缸,能产生共鸣。还有一座庙叫做传瓢庙,传说是一群仙人在这里传瓢共饮洋河美酒的地方,于是酿酒的各家槽坊共同捐资修建了这座庙。可惜,这些古庙都已经不复存在。
洋河酒厂新车间则是一派现代化工业景象。沿着参观通道俯瞰包装车间内一瓶酒的诞生,工业流水线的程序步骤整齐划一。作为新型时尚白酒消费方式的引领者,洋河“天之蓝”与“梦之蓝”已经被消费者所熟知,覆盖从100元主流中高端价格带到200元“天之蓝”的次高端价格带,再到500元以上“梦之蓝”高端价格带。洋河酒厂的职工颇为得意于“梦之蓝”这个名字,它和“中国梦”的有效嫁接无疑是给洋河酒做了一个巨大的品牌宣传广告,新厂区里也有一条命名为“梦之蓝”的大路。
■ 酒业态
一座酒厂带动一座新城
洋河镇不仅有洋河酒厂,还有大小几十家酿酒厂,苏洋酒厂是其中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泗阳县红极一时,老板王林云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苏洋酒是江苏省名牌。走进苏洋酒厂的大门,一块大牌子是某国家领导人在品尝苏洋酒的历史照片。
如果以洋河酒厂的体量来比照,苏洋酒厂看起来就是个“小打小闹”的民营小厂。王林云觉得,现在洋河镇的企业生存环境不如从前,“行业本身这几年就不景气,而且一家独大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洋河镇的发展模式依然以酒业为中心,这就需要原料基酒、瓶酒盖、纸箱胶带、包装创意、物流仓储等一系列产业链的支撑。洋河新区成立之初,就将落实“厂城共建”的内涵作为追求,推动打造全产业链的酒业新区。洋河新区在周边的仓集镇协助实施万顷良田改造工程,为洋河酒厂就近提供有机稻米。
洋河新区还有一家酒业包装博物馆,对联上写着“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酒壮英雄胆万事都不难”。也许是因为得益于“天之蓝”、“梦之蓝”的成功,洋河当地就出现了“天之梦”、“梦之梦”这样的酒类包装,让人忍俊不禁,当地人也觉得“比较山寨”。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