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言堂】
顶花带刺的黄瓜喷洒了激素,个大无味的草莓喷洒了膨大剂;海南长豆角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西红柿外红内绿且有“奶头”是涂抹了催红剂……这些在生活中用教训积累的经验,令我这个“生活家”,对于食品安全十分关注。因此,《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面世,就令我十分期待。
我希望看到,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哪些新动向,技术的发展,让食品生产者在哪些方面祸害公众。我希望看到,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接触到的所有食品,有哪些可能被生产者和经营者人为荼毒,我更希望看到,作为民众的我们,怎样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防和识别有害的食品。
当然,这些内容需要专家们以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总结甚至科学的检验之后,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拥有大量实地调查数据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让我的期待更为迫切。
然而,翻过全书之后,我大大地失望了。这本书很专业,很学术,综合了好几所大学的20多位教授和中青年学者,做了跨学科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它毫无疑义地符合严格的学术标准,分析工具、数据统计专业得令人敬畏。但是,我所关心的内容,在书中基本没有任何体现。
显然,这是一个“向上看”的学术成果,不是满足公众知情权,并为他们选择食品提供安全保障的参考书。可以想见,这一项目的课题费也来自国家拨款。在现行的学术体制下,参与这一课题的专家们也毫无疑问地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众所周知,国家的财产来自纳税人缴纳的税赋。专家们在做学问的时候,能否兼顾公众的需求?
□牟尼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