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协暗访理财市场发现六大问题,建议通过特殊提示等明确风险
新京报讯 (记者廖爱玲)昨天,北京市消协公布了对投资理财市场的暗访调查情况,揭露目前理财服务中存在夸大宣传、误导消费等6大问题。
市消协负责人介绍,在暗访中发现,少数银行营业人员在销售代销的保险产品时,采用隐瞒关键信息等方式,使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购买的是理财产品,加上消费者基于对银行的信任,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市消协建议,尽快明确行业准入及监管,出台针对投资理财公司的法律规范,应要求通过特殊提示,明确告知普通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风险,防止企业卷款和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社会风险。
■ 追访
“只说收益,没说风险”
消费者王先生说,有家银行曾向他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称只需1万元起就可购买,还有分红,预期收益率可达6%-7%。
“我反复问他们询问是不是保险产品等信息,对方都不置可否。”王先生称,后经专业人士介绍,他才知道这是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收益并不稳定,有可能会有损失风险。
据了解,今年4月1日实施的保监会与银监会《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销售行为通知》中规定,银保渠道保险产品的犹豫期由之前的10天延长至15天。银行网点应以纸质或电子形式公示代理保险产品清单,不得使用“联合推出”或者收益率等类似理财产品的用语,以避免出现“存单变保单”、适销不对路等问题。
■ 6大问题
1、理财繁多却监管不明确
商业银行、保险、信托、基金、投资理财等公司都在经营理财产品。但监管部门只对银行及部分审批的基金公司等管理,对于一般性从事P2P(网贷)和金融产品的企业管理不明确。
2、销售渠道复杂
少数银行营业人员销售保险产品时,隐瞒关键信息,使消费者认为买的是理财产品。有的企业在超市、商场前发放传单拉取用户,进行轰炸式销售。
3、夸大收益隐瞒风险
4、利用合同条款偷梁换柱
部分公司采取的是转让有担保的债权获取利息的投资方式,但实际签订合同中,却转换成介绍双方开展担保业务的居间服务商,将风险转嫁至消费者。
5、理财产品法规仍需健全
6、行业缺乏资金风险防控
市场上投资理财产品的公司良莠不齐,缺乏资金管理风险防控,从债权出让极易转变为非法集资,消费者面临上游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