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新高尔夫·巡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26:新高尔夫·巡场
上一篇

中巡赛死后 中锦赛接棒

2014年03月1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中巡赛间隙,工作人员吃盒饭充饥。 丁明昊供图

  球员请愿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在中国高尔夫巡回赛上。早在2007年,一帮大陆球员对中巡赛开放给港澳台球员表示不满,一度准备抵制参赛。后来,这件事不了了之。不可否认,港澳台甚至海外球员的涌入,会“抢走”中国球员很多冠军。如今,办了5年的中巡赛已成过眼云烟,而中锦赛前途难料。

  往事1

  中巡赛前景一度光明

  2009年6月14日晚上,刚刚结束了中巡赛成都站的一百多名中国高尔夫职业球员,连夜乘坐航班飞往杭州。第二天,他们就要迎接“背靠背”的浙江站比赛。事实上,这架航班上的大多数乘客都是球员,有点包机的意思了。

  中巡赛的赛事承办方世界体育集团(World Sport Group)的工作人员给这些相处了5年的球员准备了一个小惊喜。当空姐在广播中说出“欢迎参加中巡赛的球员们乘坐本次航班”时,很多张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感动。

  这是球员的事业,也是他们的生计所系——尽管球员们当时不知道,自己将飞往中巡赛历史上末站比赛。没错,在浙江站之后,艰难运营5年的中巡赛驶达“终点站”。

  2005年,在几乎没有任何赞助商的情况下,世界体育集团开始了在中国的“大冒险”:与中高协签约,出资承办了中国男子高尔夫职业巡回赛。次年,中巡赛得到了欧米茄连续3年的冠名赞助,赛事数量也由第一年的4场增加到6场,中巡赛的前景一度看起来非常不错,不过中巡赛最终还是没能继续走下去,在2009年夏天画上了句号。

  巧合的是,如今中锦赛也走到了第5个年头。中巡赛为何没有跨过“5年之痒”?也许对之后的职业赛事有所启发。

  解析2

  死因是投入大于收入

  除了欧米茄,2009年的中巡赛还拉到了戴尔、索菲特等赞助商。但这些赞助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外国的企业。曾任世界体育集团中国区总经理、目前担任盛开国际体育CEO的冯涛解释说:“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忙着挣钱,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回馈社会;另一个是环境因素,一些企业考虑到政策不支持高尔夫,不敢出这个风头。”

  “市场投入的高低与比赛竞技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也就是说,中国职业球员的整体水平还不足以吸引很多赞助商来赞助比赛。”曾任世界体育集团东亚区副总裁的雷蒙说,“这种情况并非只出现在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甚至美国低级别的草根赛事,都面临着招商的困难。”

  办一场职业比赛的成本有多高?冯涛举了个例子:如果总奖金是100万元,那么一场比赛的成本预算大概是300万元左右。世界体育集团办中巡赛投入远大于收入,这个说法得到了冯涛和雷蒙的认可。

  谈到世界体育集团为何选择退出,雷蒙解释说:“当时的经济形势不理想,世界体育集团连续投入5年,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世界体育集团已经与同一亚洲签约,有了更大的平台。”

  价值3

  未来巨星在此打基础

  不久前,网上在争论一个话题: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自己的职业巡回赛?曾任世界体育集团东亚区运作主管的丁明昊回忆称,自己当时在比赛期间经常忙得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或者匆匆扒几口盒饭,不过他至今怀念当年的中巡赛。“那种团队和大家庭的感觉太好了。每打完一场比赛,从承办方到球员都会期待下一场。而且通过中巡赛,不仅是赛事承办方,包括媒体、承办球场,都开始明白巡回赛是怎样一回事,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是中巡赛留给中国高尔夫的财富。”丁明昊说。

  有人说,中国已经有汇丰冠军赛和BMW大师赛这种世界高水平赛事,基础赛事可有可无,但他们忽略了,无论是参加比赛的张连伟、梁文冲、吴阿顺等,都是通过中巡赛这样的职业赛事基石锻炼成长起来的。况且,汇丰冠军赛每年只有少数几名中国球员有机会参赛,而一场大赛并不能提高中国高尔夫的整体水平。

  至于中国高尔夫的未来,冯涛表示乐观,他举了网球的例子。“我看好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未来。20年前,网球在中国也属于‘贵族’运动,没有多少老百姓了解这项运动,现在呢?即便是李娜,也不是突然就冒出来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冯涛说,“中国高尔夫还需要时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