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鼓励发展民营救护车
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市各大医院周边,长期盘踞着各种外地车牌黑救护车,这些车辆从外观上看,和正规救护车相差无几,但车内卫生脏乱差,医生以次充好、并且坐地起价,既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这些黑救护车的问题的确应该整治,但大量黑救护车的存在,却也反映出广大病人对救护车的多类需求。
北京作为我国医疗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每年吸引大量的外地病人来京就医。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北京医疗机构每年要为大约5000万人次外地病人提供服务,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必然是巨大的医疗转运的需求,单凭现在正规救护车的转运能力,恐怕远远不能胜任相应的任务。笔者作为医生,也曾遇见病人希望转回本地的情况,但呼叫正规救护车,一般都不出京。
满足病人的需求本身就是医疗改革的目的之一。面对病人的异地转运需求,有关部门显然不能熟视无睹。从这个角度看,大量的黑救护车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胜于无,这些黑救护车为病人提供的帮助不能一笔抹杀。
所以,规范这些黑救护车显然比取缔更有意义。原卫生部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关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经营性质的通知》,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医疗卫生领域。对比一般的医疗机构而言,救护车的门槛相对低,易于操作,因此,这个领域完全适合当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试金石,有关部门设定必要的管理规范,由公立的救护车负责基本的急救运输工作,民营救护车负责类似异地转运这样其他需要的病人运输工作。一次满足病人转运的多样需求。 □郑山海(医生)
咋不见执法者去“卧底”
根据读者举报,记者在2月17日至2月23日期间,卧底进入北京禾绿回转寿司蓝色港湾店,经过为期一周的调查发现,操作人员确实使用大量过了保质期的食材,例如豆腐、猪扒等制作食物,并且将寿司等食物回收,将中间的刺身剥出,重新制作成食物卖给顾客。(3月14日《京华时报》)
读罢记者的卧底调查报道,诸如“过期”“变质”“发臭”“发馊”等一系列令人大倒胃口的关键词通篇皆是,我们着实惊讶于这家餐饮店的卫生安全状况竟然糟糕到近乎无以复加的地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记者的调查跨度只有一周时间,而在此前年复一年、天长日久的经营里,这家餐饮店的后厨里又曾经发生了什么?推而广之,一家餐饮品牌胡作非为的背后,其他餐饮店的诚信状况又是如何?
餐饮店多的数不过来,不能老是指望记者去卧底,执法部门都去哪了?综观近年来餐饮业的各种问题,共同套路在于,一方面有些经营者唯利是图,另一方面监管恰又总是漏洞百出。一旦出乱子,从来不用担心相关部门会不掀起一场执法检查,而这种监管力度却总是经不住时间稀释,不经意之间就“周期性疲劳”了,持之以恒的常态监管缺失,成为制约食品违法犯罪的一大软肋。
后厨是餐饮企业的最敏感部位,也是安全重地,理当成为监管的核心抓手。那么以本案为例,试问一年之中,蓝色港湾店的后厨里曾有几回暗访的执法者?其中,又有哪一回因措手不及被查到问题,进而受到了重罚? □王景曙(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