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4: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4: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1)

选择在清明节等合适时机,坦然回答孩子问题;对学龄前儿童,可用先人故事切入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与孩子谈论生死,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是一个异常艰难的问题。
图/Gettyimages

  “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人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清明节即将到来,扫墓时家长难免会遭遇孩子对死亡话题的种种疑问。孩子希望能理解这些重要的生命主题,但在成人的世界里,这一话题却往往被称为“禁忌”。如何让孩子接近并理解死亡,对父母和孩子们自己,都是个不小的难题。

  “绿萝叶子为什么变黄了呢?”4岁半的蔓蔓好奇地问。妈妈解释,这是叶子枯萎了,死了,很快新叶子就会长出来,就像人一样,会长大、变老、去世。“就像太奶奶一样,是吗?”蔓蔓的追问,让蔓蔓妈妈意识到,女儿已对“死亡”有了模糊的概念。

  蔓蔓2岁半时,太奶奶去世,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到“死亡”话题,也第一次经历了乡村的传统葬礼仪式。那时的蔓蔓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多大人在哭,还要给她戴上灰色的布帽子。只是不时燃放的爆竹和突然奏起的哀乐,一度让蔓蔓觉得很害怕。

  葬礼后,蔓蔓不停地追问“太奶奶为什么不见了”,大人们或是告诉她,太奶奶去天上了,会变成一颗星星;或是干脆故意岔开话题。

  坦然回答不要躲闪

  “面对这类问题时,家长要很坦然地告诉孩子,不要紧张,不要恐慌,也不要吓孩子。”亲子阅读推广人陶小艾表示,家长要平实地告诉孩子,不要躲闪孩子的问题,因为这样反而更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有观点认为,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特别是5、6岁时,便可能对“死亡”的概念发生兴趣。但因心理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也有差别。

  对最初接触死亡概念的孩子而言,“死亡”只是他们听到的一个新词汇。即使知道某人“死了”、“去世了”,也不会像成人一样产生痛苦体验。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对“死亡”有了模糊的认识,但还不大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发现大人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时,就有可能把死亡这个概念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而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巧妙引导和解释孩子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为什么”。

  把握时机选择场合

  陶小艾认为,对于这个话题的开启,如果孩子想问,就告诉他,可以通过一些合适的机会和合适的场合;但如果孩子没有问,也没有必要一定让孩子去理解。

  (下转D1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