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5: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2)

选择在清明节等合适时机,坦然回答孩子问题;对学龄前儿童,可用先人故事切入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谈论生死时,喜欢编造不切实际的故事。图/IC

  (上接D14版)

  “记得我儿子在养金鱼时,纯粹就是玩,一会儿拿网兜捞,一会儿用纸杯抓。我告诉他,如果总这样,金鱼会死。结果儿子回答说,死了也没事,要不,给乌龟吃吧。”回忆这件事时,陶小艾说,显然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死亡还一点都不懂,这样的时机并不适合给孩子深讲。

  亲子专家沈佳慧在国外旅居多年,她所知道的外国朋友,常会找时间以平常的口气,为孩子说一段长长的故事,以此与孩子谈论死亡。

  “人都一样,伤心是必然的,需要一些时间去平复,孩子也需要时间去接受,不需要一下子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人都不见得懂的,怎么有办法与孩子说清楚呢?”沈佳慧说,西方人的丧礼一般都以庄严肃穆、简单的方式进行;中国人大多习惯以哭得呼天抢地来表示悲伤。不同表达悲伤的方式,给孩子的感觉也不同。

  沈佳慧说,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状况来告诉他们,成人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如果真的无法控制,最好把孩子先带开,大人的情绪平稳,才可以安抚孩子。

  ■ 方法

  对学龄前孩子最好讲故事

  和蔓蔓妈一样,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给年幼的孩子解释“死亡”。有时会说“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了”,也有时会说“到天堂去了”。父母觉得,这种应对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但也有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合适,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孩子若问及死亡或与之相关的话题,要看孩子当时的年纪,如果孩子还很小,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楚,那么说死者去天堂了,是个很好的回答方式,告诉孩子有时间再慢慢说。大一点可以懂得一些状况的孩子,甚至照实回答都没问题,但是必须以委婉、不会吓到孩子的方式告知。”沈佳慧建议。

  她说,对学龄前孩子,用讲故事方式更合适,甚至可告诉孩子一些仙逝的老人在世时的小故事,不要把过度悲伤的情绪传染给孩子。至于孩子懂不懂,并不是最重要的。沈佳慧也提醒家长,别把天堂太美化了,“如果把天堂说得太好了,说不定孩子会向往去天堂,反而收到反效果。”

  ■ 答疑

  用绘本来解释“死亡”好不好?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再见了,艾玛奶奶》……这些都是以“死亡”为主题的绘本。不少家长倾向于选择绘本或动画片,认为这更容易为孩子所理解。

  但沈佳慧对此持不同看法,她不太建议用绘本或动画方式给孩子讲这个话题,而更建议用解说和讨论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比起言语,影像对于孩子的记忆更为深刻。”她记得儿子小时候曾看过一个讲鬼神生死的卡通,把孩子搞得很害怕,经常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甚至怕黑,过了很久才慢慢忘记。“我觉得这不是个好方式。因为那些影像会深深印在脑海里,让他们更容易产生恐惧感。”

  什么时机解释生命话题更合适?

  清明节

  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诗,未尝不可读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就会记住了,在孩子不问时,不用讲解,有一天,孩子一定会明白诗句所有的意思。而且在这样的节日里,可以和孩子讲一些清明节的风俗知识。

  动、植物死去时

  如果家里养的小动物,尤其是孩子也参与喂养照顾小动物,那么在小动物离去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想要再看几眼,或者想要亲手掩埋,抑或想要以自己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都要尊重并且给予我们成人的理解和帮助。这时,有的孩子会很伤心,也有的孩子不在意。但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一样,心理表现也不一样,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

  亲人去世时

  作为成人都会悲伤,悲伤如果被孩子看到,就告诉孩子父母是为什么而悲伤,就算孩子不能清晰明白,但是有一天,当他长大时,当他明白时,他会很自然理解。

  D14-D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