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诺贝尔奖揭晓,得奖者善用纸板、竹子等材料,并广泛参与人道主义事业
| ||
|
(上接C08版)
用建筑参与救灾
1994年卢旺达内战→1995年神户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海地大地震→
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
在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看来,坂茂是位模范建筑师,这缘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用高质量设计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行动,以及他应对人道主义挑战的独有方式。
坂茂的人道主义工作开始于1994年。当时坂茂得知卢旺达内战导致200万难民被迫在极其悲惨的条件下生活,他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提出了纸管避难所的想法,随即被聘为顾问。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一些前越南难民不能入住由日本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房,坂茂就为他们建造了“纸木宅”。
而这一事件也促使了非政府组织——建筑师志愿者网络(VAN)的筹建以及此后救灾活动的实施。VAN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曾建造临时学校,也曾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后建造避难所。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VAN在50多个避难所内建立了1800个纸质隔间,使居住其中的家庭有了更多的隐私。VAN还在日本宫城县的女川市建造了临时房屋。这些努力大大改善了避难所的生活质量和临时居住环境。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后,坂茂建造了纸板教堂,作为基督城重建的象征。“通过杰出设计,来应对高难挑战,坂茂扩展了建筑师这一职业;他使建筑师能够参与政府、公共机构、慈善家及受灾群体之间的对话。”这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坂茂的一致赞誉。
对此,王昀也深有同感,“坂茂的建筑设计用纸来思考,不仅针对的是材料问题,还有环保再生、再利用。他很早就在实践着建筑在能源、在社会上的作用。在关注绿色、环保的同时,也关照了建筑的意义。应该说,坂茂从一个建筑师追求建筑本体性过渡到建筑的社会责任以及意义上。我个人觉得建筑的社会性作用在未来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 延伸话题
7位日本建筑师问鼎该奖
自35年前普利兹克建筑奖设立以来,已有多位日本建筑师问鼎该奖项。此次坂茂成为第七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前六位分别是已故的丹下健三(1987年)、槙文彦(1993年)、安藤忠雄(1995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团队(2010年)以及伊东丰雄(2013年)。
对此,王昀告诉记者,日本建筑师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观,他们对建筑的理解是非常个体的,“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怎样,就在实践中去做,对建筑的某一个层面进行追求。有些日本建筑师追求的是建筑社会性,有些是材料,这也构成了日本建筑的丰富性。”
东亚建筑师连续3年得奖
更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也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连续3年来将该奖颁给了东亚建筑师。2012年是中国建筑师王澍,此后则是伊东丰雄、坂茂。为此,建筑评论家王明贤告诉记者,今年能再度颁给日本建筑师还是感觉有点意外。
不过,这似乎也让东亚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受关注再度成为话题。对此,王明贤指出,这表明欧美当代建筑发展得很完善,但却无法再提供更有意思的惊喜和对整个当代建筑界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为此东亚建筑师成为关注对象,“他们给世界建筑界提供新的东西。”
具体而言,日本建筑界有着长达几十年的谱系。王明贤介绍,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新陈代谢学派的提出(注: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其现代建筑有个理论。他们既吸收了西方建筑精华,又有着东方文化的发展。而中国建筑师则相对较散漫,没有形成谱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