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主打新能源;3到5年内空气质量将明显改善
| ||
新京报讯 不少保定人到现在还会引用一些令他们骄傲的历史概念:“南大门”、“直隶总督署所在地”等。保定除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外,和其他重工业为主的河北城市相比,保定一直以轻工业为主,重视新能源。
然而,保定虽然带着低碳试点城市的名片,但依然大量使用散煤,常常在空气质量最差重点城市中进入“前十”。不过,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趋势下,借助保定本身已有的低碳环保基础,它很可能最先走出“前十”。
北方唯一低碳试点地级市
昨日,保定灰蒙蒙一片,空气质量指数超过200。每天,保定市环保局正调研员、原副局长赵晋民要看四个网页,以便掌握实时数据。
事实上,与河北其他一些重工业城市相比,保定显得十分柔和。这座同样被雾霾困扰的城市,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国家级的低碳试点地级城市。保定人口超过1000万,机动车保有量却只有40多万。保定几乎没有钢铁和水泥行业,最大的工业来自新能源、新材料等低污染型的现代产业。
大规模煤改气改善空气
导致保定常常入列空气质量垫底的原因之一,来自大量的煤炭燃烧。保定市开始展开大规模煤改气,以及更换优质清洁煤炭的治理行动。“3到5年内空气质量一定会有明显改善。”赵晋民说,必须用干净的水和空气吸引北京的人过来。
对于保定的环境和资源是否能够承载京津冀一体化,赵晋民表示,保定“再承受两三百万人也没有问题”,除了正在进行的大气治理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之外,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原先保定给北京引水的每年2亿立方米水可以回流,支撑更多产业发展。
【对话】
对话人物:保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军
34个园区承接京津产业
新京报:你如何认识“京津冀一体化”?
杨军:原来提出的概念是环首都经济圈,这主要还是围绕着首都为中心的,现在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我觉得是互相平等的协同发展,这是把之前的规划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是作为国家战略提出的。
新京报: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有何优势?
杨军:保定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跟北京、天津呈三角,距离都在140公里左右,所以保定在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有足够的空间距离,也可以通过功能转移缓解京津的资源环节压力。
新京报:在承接京津疏解和产业转移上,正在做什么工作?
杨军:我们编制了《保定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功能疏解的战略布局与设想》等规划,将对原有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新谋划17个产业园区,这样整个城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园区将达到34个。
新京报:保定目前如何跟北京对接?
杨军:主要是和央企对接,在航天科技、航天工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方面,我们都有很强的产业基础。另外我们还跟清华、中科院北京分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案例】
光伏企业成保定新名片
保定市上世纪80年代诞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现在保定市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的总部。一家以卖化妆品起步,此后演变成国内光伏领域最大的企业之一的英利集团便位处其中。
英利集团是保定本土企业,1998年其刚转为做光伏产业时,每年只能生产3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去年,其生产的太阳能产品已经达到3200兆瓦以上。
在其生产基地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京津冀一体化的痕迹。目前,英利集团有着四个大的生产园区,其中有三处在京津冀地区。
该公司公共关系部总监梁田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在保定发展,2006年之后,保定市逐渐形成比较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即主打光伏、风电、输变电等在内的六大新能源产业,保定市并以此申请低碳城市试点,新能源正式成为了保定的一张名片。
在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这家典型的保定企业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肯定是要主动融入”。此外,作为一个来自三线城市的大企业,有着“往外走,走到哪儿去”方面很好的经验,“希望能复制下来,帮助北京产业转移走出来的产业更顺利”。
“保定的承载能力比较强。西侧有太行山,东边有白洋淀,有着山区、平原、湿地各种地貌,水、土地等资源能够满足更多人口需要。保定还有很强的人才支撑能力,现在保定有1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有25万人,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万人拥有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是第一。”——保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军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金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