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北京新闻·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北京新闻·城事
上一篇

获奖者聊公益“擦出火花”

2014年03月2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昨日,新京报“十大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结束后,获奖者孙茂芳(右)和坐着轮椅的汤仪交流。
获奖者窦珍老人(左)和葛明洋(右)已逝,昨日,他们的家人到场代为领奖。
获奖者葛立梅(左)和王艳蕊(右)同样关注养老事业,昨日,她们表示想长期分享经验。
获奖者李高峰(左)和王涛(右)带领的团队都热心环境保护,昨日,他们领奖后互相交流。
昨日,感动社区人物入围者林嘉(左)和黄伟夫(右)就救助尿毒症少年冯炯展开讨论。

  昨日,在新京报第七届“十大感动社区人物”颁奖仪式结束后,十大获奖者和21位入围者在各自关注的领域内,找到了可以交流经验的对象。

  为白血病患者成功发起救助基金的黄伟夫找到了林嘉,探讨着尿毒症少年冯炯的救治之路;“活雷锋”孙茂芳现场帮患有脑瘫的“汤老板”号脉,两人讨论着如何更好地学雷锋;关注环保的王涛则和李高峰坐在一起,畅聊发展志愿团队;葛奶奶则拉着记者,介绍她的养老院里自办的刊物;亲人去世的窦孟显,劝说仍在承受失子之痛的王桂琴,告诉儿子“他得了奖”……

  在他们的谈话中,体现着坚持的力量。

  【互动1】

  “活雷锋”夸汤老板似张海迪

  颁奖会后,孙茂芳来到脑瘫“汤老板”的轮椅前。

  作为老军医的孙茂芳拉着汤仪的手问诊,了解到是先天性脑瘫后,他嘱咐:“百病源于气,不要生气,不要着急,要慢慢养”。

  在得知汤仪还是一家淘宝店店主,组织着一群志愿者后,孙茂芳直夸“你的精神太不简单了,张海迪一样的人物”。

  汤仪:听说您是活雷锋,我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践行雷锋精神?

  孙茂芳:人跟人不一样。像小孩来讲,学雷锋,不要做什么大事。就对老人敬个礼、鞠个躬、说一声“爷爷好”就够了。像你这样自强自立,这种情况下不怕苦,没有看不起自己,这就是雷锋精神。你什么文化程度啊?

  汤仪:我没上过学。

  孙茂芳:你看看啊,没上过学,雷锋他敢于钻研,像螺丝钉一样,所以你具有他的螺丝钉精神。

  汤仪:我想有空时能多参加志愿者活动。

  孙茂芳:对嘛,这也是雷锋精神里的感恩精神。你现在动不了,很多人帮助你,所以你感恩妈妈、感恩女朋友、感恩社会、感恩所有人,还想参加志愿活动,特别了不起。

  汤仪:我建了一个志愿者群,已有500多志愿者了,我们常搞志愿活动。

  孙茂芳:那就特别好了,组织起来,当活雷锋,可以叫小汤志愿工作站,建一个两个都可以,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打电话。

  【互动2】

  两位逝者亲人:还要走下去

  站在领奖台上,王桂琴说儿子葛明洋“干得非常好”,哭着说出为儿子骄傲后,匆匆走回座位。

  她和姐姐等亲属坐在颁奖厅的后排座位,双手紧捏着葛明洋的奖状和相框,“这也算个安慰吧。”她不怪儿子救人,因为“大个子”又会游泳的儿子,听到男孩呼救又怎么可能不伸手。

  “总有人给他手机打电话。”王桂琴始终保持葛明洋的手机畅通,看到有儿子生前的朋友打电话来,就回拨过去,告诉他们,“他已经走了,你还是好好上学吧。”但她劝不开自己,“说实话,我觉得什么时候都走不出来”。

  同样没完全走出来的还有“扫桥爷爷”窦珍的家人。窦珍的儿子窦孟显说,前几天回父亲家,他还仔细打扫了一遍卫生,“总觉得他一会儿就回来了。”

  窦孟显穿着父亲最喜欢的红马甲上台领奖,“父亲一穿这个就特别高兴。”他说,父亲只做了普通的事,但“这种精神不能小瞧。”

  现在,窦孟显是窦珍服务队的队长,接了父亲的班。除了扫桥,服务队还会去敬老院、打工子弟小学等地检查线路,排除隐患。他说,在窦珍服务队继续工作,对他自己也是个安慰。

  “今天要是他俩都能来领奖多好。”窦孟显试图缓解王桂琴的悲痛,建议她回家把奖状和相框都挂在墙上,告诉儿子。“我也会回去告诉父亲。”他说。

  【互动3】

  相约去对方养老机构“取经”

  新京报:如何看待社区养老?

  葛立梅:我是一位老人,我了解老人的心态,也理解子女无暇照顾我们的苦衷。我想到在社区办养老院,白天把大家都召集在一起,唱歌、读报、下棋,晚上各自回家。这样,我们的养老就不再孤独,也减轻了子女负担。

  王艳蕊:要做到老有所养,社区应该算是最核心最大量的部分,大部分老人都会选择在自己的家和社区度过晚年,他们觉得这样做更能适应。

  新京报:做社区养老是否遇到困难?

  葛立梅:困难当然有,因为养老院是落在我原来公司的名下,前期选址、添置设备都是我自掏腰包,未来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王艳蕊:嗯,没错,资金匮乏、人员不足,都发生过。家人包括朋友刚开始都会无法理解,但后来坚持做了,他们慢慢会理解。

  新京报:有什么能分享的经验吗?

  葛立梅:我们是老人,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我们自己也可以把老年生活打理得很好。在颁奖仪式上听到王艳蕊事迹,我很感动,希望能有机会到她那里看看,分享经验,也真诚邀请她来我们养老院坐一坐。

  王艳蕊:我能分享的就是,坚持下去,在我们的社区里,无论能做多少,都要尽力。听闻葛奶奶的事迹后,我很感动。对我来说,见到老人的笑脸,是我最开心最欣慰的时刻。

  【互动4】

  “老熟人”互提意见支招环保

  新京报:你们平时怎么做环保?

  王涛:我们组织志愿者到车站这种人比较杂的地方,劝人别随地吐痰。

  李高峰:我们团队会去刮小广告、清理河道、捡垃圾等。

  新京报:和自己的工作有冲突吗?

  王涛:会有冲突,不过尽量不耽误自己的工作。

  李高峰:只能在下班时候放弃休息时间去做。

  新京报:你们怎样劝别人不随地吐痰?

  王涛:在大街上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就拿出一包纸巾说:你好,我看见你刚才随地吐痰了,请擦起来。如果他不擦,我会叫住他,让他看着,我擦。

  李高峰:就是看到他这样做,我觉得这个方式很好,现在我的志愿者团队也做这个项目。来到这个城市,它就是你的家,要爱护它。

  新京报:得奖后有什么感受?

  王涛:我的志愿者激动地抱着我,拍了我背几下,得了这个奖,我们很开心。

  李高峰:我不是为了自己来的,我是为了我的团队,这个奖也是对他们的肯定。

  新京报:你们都互相认识,你们给对方的团队提点意见吧。

  王涛:他的团队很好,就是以后应该多注意身体。

  李高峰:他平时不太注意家庭关系,他跟他妻子吵过很多次架,因为他在公益方面投入太多。

  【互动5】

  两公益人士心系尿毒症少年

  “林阿姨,您等一等。”颁奖结束后,为再生障碍患者发起网上公募的候选人黄伟夫喊住正要离去的林嘉,他曾拿出基金中的9万元,帮助林嘉救助的尿毒症少年冯炯。从未谋面的两人在活动现场聊起来,话题离不开冯炯。

  黄伟夫:冯炯现在身体怎么样了?

  林嘉:状况不太好,换肾手术后,冯炯体内的血管一直阻塞,血压高得吓人。

  黄伟夫:用于治疗的钱还够吗?

  林嘉:社会捐助款还剩近30万,应该还能应付两年的治疗费用,钱的问题还好。

  黄伟夫:冯炯和他母亲的关系还好吧?上次还找过心理咨询师帮他们缓解两人的隔阂。

  林嘉:幸亏听了咨询师的建议,让母子俩住一起,现在他妈每天照顾他,给他做饭,他对他妈当年遗弃他的埋怨已经不那么深了。

  黄伟夫:看来现在就是冯炯身体恢复的问题了。

  林嘉:对,还有就是他们母子俩的生活来源问题,现在我们还能帮他们贴补一些,但不可能从捐助款里拿钱,那是给他治病的专款。他妈因为为他捐了一个肾,工作不好找,上次一个食堂招她,上午刚说好,下午人家就说“我们不敢要她”,得知她少一个肾,人家怕她工作起来出危险。

  黄伟夫:治病的钱我们能帮忙,但工作就没办法了,大伙多帮忙打听打听,希望借助社会力量,能帮他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 入围者名单

  ●“救命阿姨”林嘉

  ●夜班公交好司机刘宝山

  ●“摆渡车”主任王翠娟

  ●捡“哥”好人崔钢林

  ●打工女寻失主汪荟

  ●火中救童樊海防

  ●施救好少年陈文翘楚

  ●瑞旗家园业主巡逻队

  ●敏捷大叔黎向伟

  ●跳水救生邵玮

  ●“白雪可乐”发起人黄伟夫

  ●全能理发师刘青春

  ●助邻老夫妇别婉琳和卢敬智

  ●村民好帮手刘树海

  ●“顺风侠”徐志军

  ●箭扣客

  ●“高考第一博”晨雾

  ●坚强小夫妻馒头和橙子

  ●携夫嫁人刘辉

  ●“希望之光”志愿服务队

  ●不离不弃李春霞

  ■ 专家观点

  所有的候选人做得都不错,大家做的都是公益类的、慈善类的事情,说是感动社区,实际上也是感动社会。一个社区也好,一个社会也好,做志愿者人数的多少,决定了这个社区或者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多的话,社会的正能量肯定越多,社会正气越强。

  我们做调查发现,社区中的各种组织相当多,但是做公益类的、做慈善类的组织,不是太发达。当时我们在上海做的一个统计数字,做最多的是教育培训类的,慈善类和公益类的在10%以下。我们社会和社区需要慈善的人物和慈善的组织。我们国家志愿者组织最强的有两类,一类是青年团办的,主要在大学里面,青年志愿者协会,他们的队伍相当庞大;第二类就是社区里的志愿者队伍,这个队伍不次于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些人用自己的时间、精力为社区、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确实值得褒奖。我认为新京报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现在是第七届,我衷心希望这个活动能够办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专家顾问夏建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