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论风生
个人主动请辞,终究难以代替学术头衔终身制的打破。章开沅请辞,本质上,也是对院士、资深教授等学术头衔归位的倒逼。
经过3年4次请辞,华中师范大学校方终于同意了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请辞资深教授的申请。
由于国内在人文社科领域没有设立院士头衔(只有学部委员称号),很多高校评资深教授、终身教授,报备教育部通过,可享受院士待遇。2002年被评为资深教授、现年88岁的章开沅勇于“自我改革”,毅然告别这一学术荣誉称号,这倘若不是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断然无法做到。这种高风亮节、大度豁达的学人精神,令人感佩至深。
不过,章开沅的主动请辞也会让有些人感到不快。两院院士、资深教授享受高额津贴,在出入、住行、医疗等方面还可享受相当待遇,是学界中人一生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对于其所在的学术机构、单位,这非但能够提高学术声誉,还可在项目申请等方面获得不少实在便利。这意味着,一旦有人请辞相关职衔,不仅自己没有了这些好处,还将影响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何况,院士、资深教师是“一旦拥有,终身有效”的职衔,主动退出者因此也难免被人看成规则破坏者。
就此而论,如果有人因为章开沅的主动请辞,认为这可为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提供经验借鉴,那就未免过于乐观了。章开沅请辞成功,一方面有赖于自身坚持,另一方面则应归功于校方呼应,二者缺一不可。此外,章开沅曾担任华中师大校长,恐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据报道,此前也有院士主动申请退休,结果被所在学校婉拒。由此可见,以主动请辞作为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的可行路径,虽更为人性化,但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实现。
换言之,若想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首先应剥离附着于院士、资深教授的不当物质利益,回归其学术荣誉的本位。这也是国外院士评选制度的通常做法。在欧美等国家,院士头衔虽说同样是学术最高荣誉之一,却不像国内这样,可以享受各种不恰当的好处。例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李远哲,他在美国所任职大学得到的相关待遇,只不过是学校给了他一个“优先车位”,还不是专属车位。
评选院士、资深教授原本是对一个人学术成就的认可,不该成为学人的功利化目标。若能在评选院士、资深教授的过程中,严格进行学术评定,把好评选关;当选以后,在赋予其相应荣誉待遇的同时与物质利益脱钩,那么是否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作为一项具有终身荣誉性质的头衔,除非本人提出申请或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否则也不该随意剥夺其头衔。因为,这难免会让学者感到失落,从而不利于推动学术进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其重点应是落在“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上。改革与完善相关体制,难点又在于如何剥离院士、资深教授所享受的各种不当现实利益。如果不是往这个方向用力,别说让院士退休难,像章开沅这样想主动退出的人,都可能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拦。
□魏英杰(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