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中国眼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8:中国眼

最高法“开门纳贤” 考察是否“裸官”

首次公开选拔高层次人才;含刑庭审判长等5个局级处级职位;考察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境外情况等

2014年04月0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最高法拿出的5个领导职位,包含了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等重要领域。业内认为,这些职位一定程度上可参与到影响今后司法政策走向重大决策之中。此次选拔由最高法高层授意,目的就是为了吸纳法学界、律师界、司法实务界的优秀人才,优化最高法现有法官结构。

  2月14日上午,最高法会议室内,北京市百伦律师事务所律师贾清林刚刚落座,便看到最高法副院长奚晓明大法官坐在他的对面。和奚晓明坐在一起的是由最高法、中组部组成的7人面谈组。

  从去年12月开始,最高法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包括刑庭副庭长、研究室副主任在内的5名高层次审判人才,这在最高法历史上尚属首次,被外界誉为最高法历史上最大力度的“开门纳贤”。

  包括贾清林在内的5位拟任人选将在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任命后任职。

  【初衷】

  优化最高法现有法官结构

  2013年12月13日,最高法通过官网向社会发出公告,公开选拔5名高层次审判人才。

  12月中旬,贾清林在微信的朋友圈中看到了这则信息。

  “刚开始我还怀疑这条信息的真实性,这类公开选拔非常少见。”贾清林已经在律师岗位工作多年,在国内律师界小有名气。按照此前他为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他希望自己逐步从律师身份过渡到学者身份,将多年在司法实务中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

  最高法的这则公开选拔公告打乱了他的职业计划。

  经过了近一周考虑,在与妻子商量后,他决定报名。

  “最高法是中国司法实务界的最高殿堂,中国司法政策的研究和制定都要经过最高法。”贾清林一想起这个理由就兴奋不已。

  在律师界打拼多年,和三教九流的人物接触很多,贾清林的感受是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目前还缺少基本的法律信仰,人情社会、关系社会的观念仍在普遍存在。他希望入职最高法能够做更多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中国社会的法治观念做出哪怕是微小的改变。

  贾清林的想法与最高法高层不谋而合。负责此次公开选拔工作的最高法政治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最高法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力度是空前的。

  在本次公开选拔中,最高法专门拿出刑庭副庭长、研究室副主任、刑庭审判长、民庭审判长、司法研究处长5个局级、处级的领导职位。这些职位包含了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司法政策研究等多个最高法现有职能的重要领域。这些职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到影响今后司法政策走向重大决策之中,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者了解到,此次公开选拔由最高法高层授意,目的就是为了吸纳法学界、律师界、司法实务界的优秀人才,优化最高法现有法官结构,以期对未来最高法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考察】

  关注网上是否有负面新闻

  实际上,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在最高法历史上并非首次。

  1999年和2000年,最高法面向全国部分省市公开选拔高级法官人选,最终1名律师、2名其他机关法律工作者入围。

  2006年,最高法面向法学界和律师界选拔审判人才。法学界人才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荐,律师由司法部推荐,15位学者、律师进入最高法。

  该负责人称,一般来说,最高法选拔人才主要通过公务员招录、面向法院系统的公开遴选。此次公开选拔采取个人报名或组织推荐方式,来院后直接担任领导职务,并且选拔过程面向社会全面公开,这在最高法院还属于首次。

  贾清林是个人直接报名的最终入围者。他最终拟任民事审判庭审判长职位。

  对于2月14日的面谈,贾清林仍然记忆犹新。

  当天上午,贾清林落座后,当看到他的主考官时心里有点紧张。他的主考官是最高法副院长奚晓明大法官。“当时我的想法是面谈由奚晓明大法官主持,可见最高法对这次面谈的重视程度。”

  面谈大约30分钟,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展开,一是对民事审判庭审判长岗位的认识,以及结合这一职位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二是谈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三是谈对民间借贷司法政策的见解。

  让贾清林印象深刻的是,在面谈结束后,所有面谈者不能在最高法停留。从走出会议室开始,有专人陪同面谈者一直走出最高法大门,面谈者携带的所有物品都要带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面谈组织程序的严谨细致。

  这次选拔,最高法和外请专家首先从195名报名者(专家学者76人,律师75人,党政机关人员44人)中筛选出25名进入面谈阶段。这期间,195名报名者要经过资格审查、初评和复评三道关口,在评审中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和外请专家独立打分并签署评审意见。进入面谈的25名人员从中选出10名差额考察人选。

  在考察过程中,除了考察人选品德、能力、廉洁情况外,还包括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境外情况。不仅如此,最高法还上网关注人选是否有负面新闻和信息。

  【解读】

  促进人才体制内外双向流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高院院长崔亚东透露,近5年来,上海市法院系统每年平均流失法官67人,年龄在40~5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对于法官来说正是“黄金期”,人才外流让法院审判工作陷入压力之中。

  “法院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是普遍现象。”一位在西部某省工作的法官这样认为。

  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认为,法官的流动实际上承载着司法系统人事管理需要提升管理水平的问题。现有的人事管理多按照公务员系统的管理方式运行,需要按照司法规律,结合中国案多人少的实际来提升管理水平。

  “最高法此次司法实践实际上是法院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陈卫东称,这是最高法对外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在当前的体制机制下对于司法人才的选拔可以不拘一格。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刘旭涛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法官晋升行政化和内部化的传统做法,阻碍了我国法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审判水平的提升,与世界各国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也格格不入。此次最高法公开选拔高层次审判人才,是推动法官职业化改革的有效尝试。该做法将促进高层次法律人才体制内外的双向流动,尤其是有利于发挥体制外法律人才在法学理论、法律实务、社会阅历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最高法政治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项工作是首次探索,最高法院将进一步总结完善,与之前内部选任、逐级遴选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京报记者 邢世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