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快评

2014年04月0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文章出轨风波都消停了吧

  演员文章因出轨闹出“周一见”风波,已是沸沸扬扬,口水四溢。继文章致歉、马伊琍表态后,马伊琍父亲昨日下午更注册实名微博,致信此事始作俑者某周刊两位“领导”,请求“放过我们家,放过我们的孩子”。该则长微博不到半天评论已超过20万次。

  马父长微博言辞恳切,语带悲鸣,初读之下不由让人心生恻隐之心。但不得不说,他所致信的对象,以及说理的方式,都是错的。这事儿如果放在普通人家,马父确实有理由这么要求。只不过,文章、马伊琍等人都是公众人物,隐私法则对他们并不完全适用。某周刊完全可以对此事进行客观报道,以满足公众知情权。

  作为明星,在享受名声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否则,被人窃取隐私照片的陈冠希,何须反过来向公众道歉?就目前情形而论,报道此事的媒体并没做错什么。也因如此,致信报道此事的某周刊两位“领导”,以及马父的针对性言论,都是搞错了对象。他们应明白,这不是一家媒体和当事人之间的“战争”。他们面对的是公众,要求适可而止的对象也是公众。

  从整体情况看,公众对此事关注度却有些过火了。明星闹绯闻,这不是第一起,肯定也不是最后一起。如果说,因为明星欺骗了公众,公众就可用口水淹没明星,这其实也反映了有些人的“太傻太天真”。难道这些明星在台上的话,公众真的全都当回事?又或者说,只要是明星,人们就完全放弃自我思想,彻底拜倒在其脚下?公众知情权应当满足,但把这当作一场“桃色狂欢”,过矣。

  当然,认为文章出轨风波目前闹得过火,是我的个人感受。尤其是那些把绯闻当生活调料、把肉麻当有趣的做法,已经脱离事件本身。这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误用或滥用。当年香港《东周刊》刊登刘嘉玲裸照,受到艺人集体抵制,结果刊物以“发布淫亵物品罪”停刊、受罚,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平衡好新闻报道、新闻伦理以及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

  如今“周一”已过,那些好事围观的,还有那些不明就里指责媒体的,还有自称“贱命一条”的,都该消停些了吧。昨日一早,报道此事的某周刊负责人也表示:“请各种风,适可而止。”是的,适可而止。 □魏英杰(媒体人)

  的哥“禁问令”怎么落地

  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昨日起实施。《规范》明确,乘客上车前,出租车司机不得有询问目的地等挑客行为。

  设置“禁问令”的初衷,在于给出租车司机戴上“紧箍咒”,杜绝“挑肥拣瘦”。但公众担心,出租车司机未必会明目张胆地挑客和拒载,而是采取诸如“车子加气不顺路”、“要交班了”来进行敷衍搪塞。

  说到底,“禁问令”初衷良好,但若无强效的操作系统配套,很可能落入事与愿违的境地。对的哥拒载行为,更有必要从完善即时投诉受理机制、加强对拒载行为惩治等角度着手,比如考虑乘客取证难,可考虑在出租车上完善监控设施等,进而对司机“违规冲动”形成震慑。□杨朝清(学生)

  谁在出租环评师证

  环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阀门”。但据媒体曝光,近年来,环评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挂靠出租环评师资格证走俏的现象。(4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

  挂靠出租环评师资格证走俏的背后,暴露出环评机构的生存困境:目前,大多数环评机构已成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环评费用也得依赖于评估报告的顺利通过,这导致不少环评机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针对挂靠出租环评师资格证的乱象,有必要加强行业监督,加大对此类现象的抽查和罚则。实质上,去年11月,环保部曾取缔8家环评机构资质,对26家限期整改和警告。而就眼下看,这类取缔与整顿动作,显然还需要更多。□徐娟(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