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逝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逝者

有童心的老兵 创先河的教授

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4月3日,昌平区中国电子基地宿舍内摆放着蒋大宗的遗像,以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颁发给他的终身贡献奖杯和奖状。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高玮
蒋大宗的小女儿向记者展示父亲获得的中国印缅远征军纪念章。
4月3日,蒋大宗保存的一些抗战纪念品。

  蒋大宗

  性别:男

  籍贯:江苏镇江

  终年:92岁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职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抗战老兵

  生前住址:昌平区中国电子基地宿舍

  因历史原因,我没有领到抗日战争的纪念章。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纪念章有朝一日能补发到我们这些老兵手中。——蒋大宗

  他的人生不寻常。他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创始人之一,也是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他经历过抗战,9旬高龄之际,他唯一的遗憾,是由于自己曾经当过国军官兵,未能领到国家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

  他又是个普通的父亲,常害怕会给女儿们带来麻烦。他会特意为坐轮椅的老伴沿墙边设计一排扶手;会将卫生间包装成暗房,自己冲洗照片。他一生都保留着孩童时代的好奇心。

  3月18日,前列腺癌症转移至肺部后,蒋大宗安详地离开人世,没有痛苦,也没有麻烦。

  投笔从戎

  日军偷袭身边战友阵亡

  1922年,蒋大宗出生在江苏镇江,7岁时父亲过世。抗战爆发后,他随母亲前往上海逃难,并于1940年考上上海交大电机系。

  当时上海已被日本占领,不愿在日占区求学的蒋大宗选择与同学一道南下至内地西南联大求学。 1943年底,随着中美合作抗日规模的扩大,盟军急需大批翻译。孙立人将军挂帅的新一军第38师到西南联大工学院招募新军。

  1944年2月的一个清晨,15个穿着粗布军服的人,登上了一架装载着战略物资的运输机,在颠簸、寒冷和低气压的袭扰之下,飞越驼峰,开赴印缅战场,蒋大宗就是其中一个。

  他的任务是担任美军联络官翻译,管理军械处通信器材。在缅北反攻中,他随部队迂回无人丛林,足迹遍布孟关、孟拱、密支那多地,专职检修、调试通讯器材。

  蒋大宗生前多次提到了第一次遭遇日军偷袭的情景。

  那是在前沿的一个重炮营,他乘吉普车去修理对讲无线电机。傍晚营长留他吃饭时,远处突然传来一声炮响,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眼前一片烟雾,他们立即扑进身后的掩体内。连续十多次炮击后,远处公路上响起车队马达的声音时,他们才爬出掩体。

  这次偷袭造成一个卫兵当场阵亡。接待蒋大宗的炮兵营长也被一块弹片打断了脊骨,在送往野战医院的途中死亡,而蒋大宗当时和他仅一人之隔。这也是蒋大宗在战场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蒋大宗的回忆文章写到,印缅战场的战斗异常艰苦,尤其是在雨季丛林,“虽然有皮靴和绑腿,但可恨的蚂蟥也会钻进去,不痛不痒地吸血。到了宿营地脱下一看,鲜血淋漓。”

  经历过密支那战役后,师部派蒋大宗带领十名优秀学员到美方第20总医院学习先进医疗技术。至此,他才从一线战场撤退至后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仍在印缅战场后方的蒋大宗获准回国归队新一军。蒋大宗生前描述,回到广州时,在广州的日军已被缴械,“他们交了武器去打扫大街。每天清晨看他们三三两两地拿着扫帚,我们走过他们都得停下来敬礼,看着特别解气。”

  解甲从教

  花甲年创立生物医学工程

  抗战结束后,以母亲寡居、想趁部队休整时回家探亲为由,蒋大宗回到了上海。

  母亲要求他留在上海。蒋大宗生前回忆,母亲的挽留并未打动他的心。在随后的不到一个月里,不断传出抗战接收大员贪污腐化的新闻,国民党当局甚至没用任何理由就将他的一名同学杀害。

  “我特别失望。士兵浴血战斗就是为了这样的结果吗?”蒋大宗开始动摇,最后使其下决心离开部队的事件则是此前计划前往日本接受投降的计划被国民党当局改变。

  “不但去日本扬眉吐气的美差没有了,部队还要去打内战。”蒋大宗不愿意参加内战,当即向部队“请长假”,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助教。

  在其后的教学生涯中,他利用自己机电专业和在美军第20总医院学习到的先进医疗技术,在年近花甲之际,参与创立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并终身参与学科建设。女儿蒋本珊回忆,即使在癌症后期,他依然坚持每天收发邮件,与国内外专家探讨生物医学工程话题。

  如今,在蒋大宗生前居住过的昌平区中国电子基地宿舍内,仍保留着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颁发给他的终身贡献奖。

  童心不老

  慈父与《楢山节考》的故事

  “爸爸不大在意我们的功课和考试成绩。”二女儿蒋本瑜介绍,她们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好奇心。

  “奶奶告诉我,我爸5岁时,在北京的亲戚家第一次看到自来水,就非要人家打开自来水井盖看个究竟。他将这种儿童时代的好奇心保持了80多年。”大女儿蒋本璐称,父亲从不服老,对任何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总有浓厚的兴趣,一定要刨根问底,好学的脾气使得蒋老年过9旬,仍对发邮件、看博客、SKYPE视频聊天等等互联网技术操作自如,甚至还能熟练使用一个学生送给他的IPAD。

  对于几个女儿,蒋大宗更多地是选择默默支持,不想拖累。

  蒋大宗离去时,小女儿蒋本珊一直守在他的身边。临终前他讲了一个流传在日本的故事,在日本信州地区(今长野县),曾经有一种古老风俗,老人年过70岁之后就要被背到深山老林,自生自灭。而有一个一心张罗儿子大小事情的母亲,年近70身体还挺好,于是她在石臼上面磕掉了自己的两颗牙齿,以示自己已衰弱,最终如愿被送走。

  蒋本珊记得,父亲连着讲了好几遍,他说这个故事被写在鲁迅的一本叫《气》的书中,讲完后,他说,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安乐死。

  蒋本珊没想到的是,几小时后,父亲安详地离世。

  “他总是怕给我们带来麻烦,我们三姐妹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英国,一个在北京,他们老两口一个都不跟,而是选择相守在西安。”蒋本珊回忆,直到母亲过世,蒋老才答应随她一起到北京生活。

  后来,蒋本珊上网找了很久也没找到父亲提到的《气》这本书,但却找到了日本根据传说改编的一则名为《楢山节考》的故事:年迈的母亲为不拖累儿子,用石头砸伤牙齿以示衰老,请求儿子送自己上山,“他大概是记错了作者,但能听出来,是想表达不想拖累我们的意思。”

  ■ 寄语

  爸爸,我很欣慰能在你生命的最后两周陪伴在你的身旁。你与妈妈在人间相知相倚七十二载,愿你们在天堂再守再伴百千万年。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若有来生,我还愿意做你们的女儿。——大女儿蒋本璐

  有幸成为你的女儿,你是我的慈父、良师、益友,过去一年里,在几度陪伴你治疗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你是一个多么不一般的人。我会和你的学生一起把医电事业传承下去。——二女儿蒋本瑜

  爸爸,你一生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癌细胞可以吞噬你的身体,但你的精神永在。天堂里没有痛苦,你安息吧,我会永远记住你临终前几个小时讲述的最后一个故事。——小女儿蒋本珊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何光 实习生 钟婧圆 李相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