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新艺术周刊·现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7:新艺术周刊·现象
下一篇

附中老师支持我考电影学院

2014年04月0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1966年出生于上海
1981年-198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85年-1989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王小帅附中时期作品。 图片由本人提供

  王小帅 60后 电影导演

  求学

  苦恼“基础不扎实”

  “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父亲王家驹曾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受父亲影响,王小帅接触并喜欢上艺术,从童年时代起,他就开始学习绘画。“一直也是瞎学,没有目标,也不知道将来要怎么着”。

  1978年,央美附中刚发出恢复招生的广告。那一年,12岁的王小帅兴冲冲地邮寄作品和材料去报名,但由于不到年龄要求的15岁而没能考取。1981年,他再次报考才得偿所愿。

  “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全国最有才、最厉害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当时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成熟,我们一进去就很羡慕他们开始接触油画,学校里都飘着油画的味道”,王小帅说。

  但进附中没多久,王小帅开始感到有些吃力。考学以前,曾有上戏舞美系的老师对他进行辅导。进了附中他才知道,“附中有自己的一套画法,很‘央美’的风格,基本功特别重要,不像现在的当代艺术”。回忆当年考学,王小帅说:“可能头几届招生,老师比较看感觉吧,我考上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是胡涂胡画,不得章法”。苦恼于自己“基础不扎实”,王小帅感到,继续走美术,“一来自己发挥空间又小,二来可能会很吃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年轻的王小帅也从中看到电影的另外一面。“以前感觉电影就是讲故事,但是‘第五代’出来,电影的绘画性也被提出来,这对我们震动很大”。与同样志趣相投的同班同学路学长一商量,二人灵机一动,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当时我们决定不考美院,对附中是很危险的,万一我们没考上,对升学率也很有影响”。王小帅回忆起当年附中对他们考学的帮助,至今仍感激。“附中的老师非常超前,对我们很支持”。

  创作

  首部电影邀请刘小东、喻红

  1985年,踏出央美附中校门的王小帅、路学长,如愿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附中四年对王小帅日后从事电影工作的影响不言而喻。1993年,他执导了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讲述一对青年画家夫妇的故事。影片的两位主角是他附中时期的校友刘小东、喻红夫妇。“一开始做东西,都是做和自己最近的东西。上学的时候我就跟刘小东、喻红关系非常好,选他们也是因为他们夫妇俩形象非常好,长得很精神”。

  如今,王小帅的工作重心仍在电影。虽然没有继续画画,但他对艺术圈仍保持着关注。王小帅的“冬春”情结还在继续,不仅他的电影工作室取名“冬春”,2009年他还为喻红个展拍摄了纪录片《冬春之后:喻红篇》。2010年,他还受上海双年展之邀首度跨界,与刘小东合作实验影像作品《等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