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书评周刊·主题

戊戌变法的另一面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作者:茅海建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
定价:68.00元
张之洞
康有为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序言中,作者茅海建感叹阅读这份史料有“惊心动魄”之感,他所感受到的惊心动魄,普通读者可能难以感同身受,需要对历史细节之更细微之处,有敏锐体察的历史观察者,方能获得此种感受。不过,正如茅海建所说,今天对许多历史事件有了新鲜的认识,有了恰当的把握,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似非为在观念或方法论上有大的突破,很可能只是明晰了其中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细节。因张之洞档案,关于戊戌变法,确实让人有新鲜的感觉,获得更为恰当的认知。本版拟略择书中一二新鲜的认知,以飨读者。

  戊戌变法另面之一

  康有为的眼光与自我感觉

  张之洞档案中,最让茅海建怦然心动的,是《张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属类》,其中有张之洞之子张权来信4件、侄张检来信1件、侄张彬来信2件,内容皆是向张之洞报告京中政治情况,涉及戊戌变法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核心机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同办强学会期间,张权开始与康有为交往,他在书信中透露出对康有为的不信任,其中一个理由是,康有为与皇室弟子溥侗结交,溥侗为乾隆第十一子曾孙的儿子,彼时二十一岁,封镇国将军,极富艺术细胞,在政治上无可赞赏之处,康有为却称其天资高有见识志向,为王贝之中的人才。外臣与皇室结交为政治大忌,张权从传统政治原则出发,认为康有为叵测卑鄙,不敢近之。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称“总理大臣代递谢恩折,上命曰‘何必代递,后此康有为有折,可令其直递来’……时吾递折,及有所传旨,皆军机大臣廖仲山为之。”而张权密信透露的消息是,廖本人不敢不与之递,颇无奈。另外,光绪帝有意设立待诏所以安置康梁,很可能只是当时的一种传说,无实际根据,所谓待诏所只是一个上书收转机构,无实际政治权力。

  (详见P76-118,《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中密信》)

  张之洞档案:

  溥侗资质平平,且康有为结交皇室犯忌;光绪帝安置康有为的“待诏所”并无实权。

  张之洞档案:

  张之洞与杨锐关系密切、戊戌政变后曾极力营救,剖白其并非“康党”。

  张之洞档案:

  康有为对外媒轻言慈禧与光绪帝关系,给光绪带来被废黜的危险。

  戊戌变法另面之二

  康圣人诬指张之洞“请杀六君子”

  维新派领袖唐才常于1900年领导自立军起义被杀后,康有为悲愤而作《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文中有一句称:“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谭嗣同)、杨(杨锐)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而张之洞档案中由张亲笔所写的原件,所透露的却是张、杨之间有着深厚情感,杨锐为张之洞幕僚,由后者保障其物质生活无忧,而杨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京中向张之洞提供政治情报。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发去大量电报,交办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一电报,张之洞告诉杨锐:“康长素(即康有为)与仆有隙,意甚险恶。凡敝处议论举动,务望秘之,不可告康。切祷。”而杨锐曾与人密谋,“请张之洞来京面询事宜”,为平衡朝内政治力量,慈禧太后批准了这个请求,只是后来因突发事件,张之洞没有成功入京。

  戊戌政变发生之后,听到杨锐被捕,张之洞知道消息后,很是焦虑不安,连续发电给张权,先是询问:“叔峤(杨锐字)奇灾骇绝,究因何故?尚有复文否,念甚。”后又担心杨锐受康有为牵累:“叔峤并非康党,何以四章京同罪,焦急亟念。岂康曾保四人耶?能知受累之故否?”之后又发电给直隶总督荣禄的幕僚,称杨锐品行端洁,文学雅通,平日议论极恶康学,确非康党,可见张之洞有意护杨,并展开营救,最后无果。1902年,张之洞再度署理两江总督,重游鸡鸣寺,徘徊当年与杨锐尽夜酒谈之处,“大为震悼”,为了纪念杨锐,造了“豁蒙楼”,取名于当年杨锐所颂“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

  (详见P133-174,《张之洞与杨锐》)

  戊戌变法另面之三

  不识时务的政治幼稚者

  1898年10月6日,康有为在香港接受了香港当时最大的英文报纸《德臣报》的采访,政治经验严重不足的康有为,在采访中对慈禧太后大加攻击,称慈禧只是个妃子,光绪帝已经认识到她不是自己真正的母亲,又称光绪帝对自己如何信任,夸大他本人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还称光绪帝已经给他密诏(实为康有为自己改窜或自拟的密诏),要让他去英国求救,恢复光绪帝的权力。采访文章在《中国邮报》和上海的《字林西报》刊出。

  彼时慈禧正有废帝之心,而朝中刘坤一等大臣为保全光绪帝正竭尽心力。康有为的一面之词,简直是火上加油,慈禧据此可以认为光绪帝通过康有为与外国人勾结。这个采访,对正被羁押北京的光绪帝极为不利。张之洞看到采访后,大为震怒,发电给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海道蔡钧:“此报流传,为害甚烈。望飞速电嘱上海道,速与该报馆并领事切商,告以康有为断非端正忠爱之人,嘱其万勿再为传播……”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假设康有为有自知之明,清晰明智的启蒙与政治改革的推进,当区别对待,前者自己来践行,后者让张之洞等政治实力派去开拓,双线互动,也许结局会两样。

  当然,如茅海建在《戊戌变法的另面·导言》中所感慨:历史没有如果,也容不下太多假设。

  (详见P503-514,《戊戌前后诸政事》)

  康有为记述:

  皇室弟子溥侗“天资高有见识志向”;自己受光绪帝殊遇,可直递奏折。

  康有为观点:

  张之洞本为新党,维新失败,为自保,主张杀谭嗣同、杨锐等“六君子”。

  康有为记述:

  流亡香港后康有为对英文媒体“爆料”,称光绪帝有密诏,命他去英国求救,推翻慈禧。

  撰文:新京报记者朱桂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