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3:书评周刊·书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天下新书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在天堂》(In Paradise)

  作者:彼得·马修森

  版本:Riverhead 2014年4月

  在自己最后一部小说出版前3日,马修森与世长辞,享年86岁。小说里虚构了这样的一个故事,1996年的冬天,一百多个男人和女人聚集在一起,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和成长背景,他们聚集到集中营,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目的。马修森一生出版了33部著作,他也是唯一既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虚构和非虚构奖项的作品。1953年,他为了掩盖自己中央情报局的特工身份,创建了著名的文学杂志《巴黎评论》,在生命后期他称这是他一生里唯一后悔的事。马修森热爱大自然,反对越战,他信禅还曾经当过和尚。

  《个案记录簿》(Casebook)

  作者:莫娜·辛普森

  版本:Knopf 2014年4月

  没错,辛普森正是大名鼎鼎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亲生妹妹,只是兄妹俩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相认。辛普森在写作上取得的成就并未沾了任何哥哥的光,她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出名,她曾经在《巴黎评论》担任编辑,第一本小说《在别处》就引起了公众注意。在乔布斯死后,她说不是死亡找到了哥哥,而是哥哥找到了死亡。新书从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出发,他希望理解自己家庭破碎的原因,开始窃听自己的母亲与他人的通话,搜查已经开始,他不会轻易停下。

  《遗传:我们的基因和生活如何各自影响》

  (Inheritance: How Our Genes Change Our Lives--and Our Lives Change Our Genes)

  作者:沙龙·莫兰Sharon Moalem

  版本: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4年4月

  加拿大生物学家莫兰在《性是如何运作》一书里,认为性是驱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当一个男人面对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美女无动于衷时,要么是基因不匹配而没动力,要么就是缺乏求偶意识,而基因缺陷的男性个体会慢慢没落,最终走向灭绝。基因问题在这本书里已经被提及,而在《遗传》里,他更是将其扩展,他向我们演示了罕见的遗传病,也让我们了解基因在人的心理创伤方面产生的作用。本书用跨学科的方式解释艺术、历史、体育明星、性工作者等不同从业者中基因的影响,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生活。

  《回家的本能》(The Homing Instinct)

  作者:贝尔恩德·海因里希Bernd Heinrich

  版本: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4年4月

  著名科学家海因里希在年少时就对大自然动物迁徙的奥秘产生了兴趣,他每年都要回到位于缅因州的一片林子,去观察归巢的动物们,他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动物每年都定期归来。从鱼到两栖动物,它们是如何找准自己的家的?鸣禽身体里的什么在作用,可以比磁场定向更准确?动物们尚且对家有这样的执着,海因里希认为,如果人类忽视了对家的向往性趣,就是忽略了生物学本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