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向母公司中信股份收购资产2269.3亿元,其中现金支付499.2亿元
新京报讯 (记者苏曼丽)历经6年,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终得实现。昨天,中信泰富宣布,向母公司中信股份收购资产2269.3亿元人民币(约2865亿港元),中信集团将借此实现在港整体上市。完成交易后,中信泰富将改名为中国中信。
需再配发46亿股
据中信泰富公告,中信泰富向母公司收购资产,其中以现金支付499.2亿元人民币,其余1770.13亿人民币以发行股份支付,每股售价13.48港元,需发行股份约165.79亿股,为保持公众持股量不低于25%水平,中信泰富需要再配发约46.75亿股。
中信股份是中信集团在2011年成立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收购完成后,中信股份将由中信泰富控股股东变身中信泰富全资公司,而中信股份拥有众多上市平台,其直接和间接控股的A股公司包括中信国安、中信海直、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中信重工等。截至2013年12月31日,集团的总资产为39657.03亿元人民币。
对于为何不通过IPO实现上市,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昨天在香港表示,目前整个中信股份下面已经有很多上市公司,如果再去IPO,投资者会感觉非常困惑,目前方案对中信泰富、中信股份都是双赢的局面。
总部将迁往香港
常振明昨天表示,“新中信”总部将从北京迁到香港。
2008年,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提出了中信集团整体上市,借力资本市场的设想。但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前几年其在港上市的子公司中信泰富参与套期保值交易遭遇巨亏而一蹶不振,导致整体上市计划一拖再拖。
有分析认为,中信集团此轮成功改制上市,将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标杆和样本。通过这次上市改变国有股独大局面,并争取获得以市场化方式选聘高管的权力,减少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真正让有竞争能力的国企走向市场,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 背景
中信泰富炒汇曾巨亏155亿港元
新京报讯 (记者李蕾)作为一家巨无霸的央企,中信集团旗下有多家公司已上市,中信泰富即是其中之一,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信泰富经历坎坷,曾因炒汇巨亏155亿港元,后被中信集团搭救脱险。
1991年,由荣毅仁之子荣智健担任董事会主席的中信泰富,以“紫筹股”的名号出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名单中。“紫筹股”即有红色背景的蓝筹股。此后中信泰富一直活跃在中港两地市场。
2008年,中信泰富受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等影响,酿成巨额亏损。彼时,中信泰富为了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曾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交易合约。该合约在澳元走高时能抓取利润,但在2008年,强势的澳元兑美元汇价大幅下挫,导致中信泰富在衍生品上出现巨额亏损。
中信泰富后来觉察到合约的潜在风险,终止了部分当时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但公司已变现的亏损达到8.077亿港元;同时,中信泰富手上还有一部分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允价值计算的亏损为147亿港元。实际亏损加上浮亏总计155亿港元。
随后,其母公司同意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以助其渡过难关。
资料显示,中信集团的业务遍布金融和实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矿产等几十个大行业。
2012年,中信集团总资产达3.57万亿元,营业收入为3497.56亿元,净利润为301.55亿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