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主题

莎翁永远属于现代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4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举行“致敬!莎士比亚”系列演出,演员们来自不同国家,讲述不同语言,演绎不同题材,但主题只有一个:莎士比亚。这一演出,持续时间长达7个月。

  可以说,这是莎士比亚戏剧现代意义的最好说明。对于英国演员来说,莎士比亚戏剧是必修课。在中国,剧院也不断上演莎剧,还曾以京剧的“形”来表现莎剧的“魂”。陆建德认为,莎士比亚的魅力就在于他能不断被审视、研究和诠释,他永远属于现代。

  此次系列演出的序幕,由《麦克白后传》拉开。这一剧本,带着当代人的视角穿越至历史深处,观察、理解前人的选择。它由英国剧作家大卫·格里格续写,对于这部作品,他表示:“在看过无数版本的《麦克白》之后,我开始问自己,在苏格兰人把暴君推翻之后、在邪恶的麦克白灰飞烟灭之后、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又会发生些什么?我作为土生土长的苏格兰人,也想以自己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故事。”

  可以说,这是莎士比亚戏剧现代意义的最好说明。对于英国演员来说,莎士比亚戏剧是必修课。在中国,剧院也不断上演莎剧,还曾以京剧的“形”来表现莎剧的“魂”。陆建德认为,莎士比亚的魅力就在于他能不断被审视、研究和诠释,他永远属于现代,“以前演莎士比亚戏剧不能戴手表,现在也不一样了,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复旦大学教授张冲曾主持莎士比亚选读课程改革,在课堂上,他总是将莎剧与现实联系起来,学生反响较好。张冲以喜剧《一报还一报》为例,此剧讲述一位公爵法纪不严,不愿意自己出面解决,假装出访国外,让享有“圣人”美名的安哲鲁暂时摄政,安哲鲁得势,很快展开“严打”,但在执法的过程中,他起了淫心,试图用权力满足个人肉欲,直到公爵设计揭开他的面具。

  “你把莎士比亚写的人物换掉,这就是一出精彩的反腐倡廉大戏啊。”张冲说:“莎士比亚并非高不可攀,他的作品离我们不仅不远,还很近。”

  作品内涵不断更新

  不只是个人的审视,莎剧笔下的角色,其身上的现代意义,也会随时代流转而不断更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姆雷特被认为是一个人文主义的悲剧人物,“顶天立地,把颠倒的乾坤再颠倒过来,表现得像是一个资产阶级英雄”。如今,在现代人生存压力巨大的时代背景下,哈姆雷特不再脸谱化,恢复其多义本质,更多和生命意义联系起来,他的犹豫甚至被诠释成“拖延症”。

  谈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陆建德强调莎氏作品的开放性,可以不断重写、改写。推而广之,他迫切希望,当代中国作家能重写中国的古典故事。陆建德解释道:“原来的故事带着原来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应该被重新审视。《史记》里很多故事都是这样,我们应该挑战这些故事,重写它。”

  在陆建德看来,莎士比亚能够带给中国作家的一个现代启示是“少有自我怜悯”。他认为,从屈原《离骚》以来,中国文学弥漫着一种“怨调”——对周遭世界看不入眼,孤芳自赏,不会从“无我”的角度来渗入时代和生活。

  陆建德认为莎士比亚像一个政治家,仔细体察民间之后,看到了老百姓的弱点,比如人们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变成“群氓”,莎氏对此予以讽刺。陆建德说:“如果莎士比亚的作品你读得多的话,就不大会相信那种简单的自由或者民主。”

  除了作家,张冲认为,要更新经典作品的内涵,知识分子也不能缺位。每一部改编作品面世,应该有知识分子来引导,这在西方已成某种传统。2006年,导演胡雪桦拍摄了一部根据《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了解莎士比亚的人会觉得这个电影很有意思,可是它一出来,立即被娱乐化了,没有一个更高一点的学术角度的推介、引导,很快就悄无声息。”张冲颇觉遗憾。

  莎剧现代性的一个范例

  1607年,在莎士比亚创作的中期阶段。这一年,他写了悲剧《科利奥兰纳斯》,被一些评论家称为“不太重要的莎士比亚”。与久负盛名的作品不一样,这一剧作不大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不太重要”,相反,其现代意义颇值得玩味。

  剧中,科利奥兰纳斯最初是罗马的英雄,但因不肯呈示伤疤,得罪了群众,成为“社会公敌”而被放逐。他转而投靠敌人伏尔斯人,率兵围攻罗马,最终接受其母亲的劝告,停止攻城,而这一行为又背叛了伏尔斯人,他在战乱中被伏尔斯人杀死。

  对于这部剧作,陆建德看到了中西文化对“骄傲”的不同理解:“科利奥兰纳斯不愿意‘亮’出他的伤疤,他觉得这是他的尊严。中国人不是这样,我小时候看见过一个右派写的一首诗,讽刺以前的南下干部,说这个干部老是脱下衣服,给人看他的伤疤。”

  英国诗人艾略特十分喜爱这部作品,科利奥兰纳斯不仅多次出现在他的几首短诗中,还是没有最终完成的组诗《科利奥兰》的主人公。在其中一首诗《一个政治家的重重困难》里,科利奥兰纳斯成为了现代世界里的领导人物,诗歌结尾处,他喊道:“哦,母亲,让我呼喊什么?(众市民)我们要求成立委员会,代议制调查委员会。辞职!辞职!辞职!”莎剧中的暴民,抛给科利奥兰纳斯的选择是“要么死,要么滚出罗马”,而诗歌中的市民趋于理性,他们要求成立调查委员会。

  对此,陆谷孙认为,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剧本的现代意义呼之欲出。他还据此推测,“第一位领悟到此剧对20世纪具有特殊意义的可能是T·S·艾略特”。或许,从此开始,《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内涵慢慢被广为解读。

  美国乔治敦大学的B.R.史密斯把这个剧本和美国政治紧密勾连起来。他断言:“如果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哪一部是专为华盛顿官场所作,那就是《科利奥兰纳斯》了。”并说:“对于2000年的华府官场同样具有适时价值的是,剧本聚焦于一个公众人物和他隐私生活的界面,这一切的背后总是一个女人。”

  陆建德则认为:“这个剧本不仅呈现了英雄的致命弱点,又描写了普通老百姓的可笑,它的现代意义在于莎士比亚表达出民主不是一个完全美好的东西,因为他看到了人性中的脆弱、愚昧。”

  【拓展阅读】

  《莎士比亚传》

  安东尼·伯吉斯

  北京出版社 1987年11月

  此书只有旧版,可以读电子版,或买旧书,非常值得推荐。安东尼·伯吉斯乃《发条橙》的作者,一个极有意思的人,他这个版本的莎士比亚在众多版本中脱颖而出,除了可读性强,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自己讲的:“太可靠了。”

  《莎士比亚研究十讲》

  陆谷孙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这本书是陆谷孙先生的心得之作,虽称“研究”,却深入浅出,介绍了当代莎士比亚评论概况,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开放性等,其中不要过分强调“中国化”而导致莎剧精髓失落的观点,引人深思。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哈罗德·布鲁姆 

  译林出版社 2011年7月

  布鲁姆这本书以莎士比亚为西方经典体系的中心,单纯以审美为标准展开文学批评,跟随他回望经典,既是举手敬礼,亦是重新出发。

  【受访学者】

  陆建德,1954年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张冲,1954年生人,复旦大学教授,出版《莎士比亚专题研究》等。

  陆谷孙,1940年生人,复旦大学教授,著有《莎士比亚研究十讲》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