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评论】
“一千个哈姆雷特”和“做还是不做……”已然成为文青宝典。纵然感觉段位提高了,但其实当年莎士比亚为吸引观众维持剧团,创作的不少戏剧是为顺契民风和迎合观众诉求,几乎谈不上文艺。当他的情情爱爱打打杀杀一再被反复演绎时,试问一句:莎同学,你也是韩剧编剧吧?!
在国内,很多人把莎翁的作品看作是精英专用,或者是文学青年的自产自销货。
大不列颠的著名文豪莎士比亚先生明日将迎来他第450个生日,届时世界各地又将掀起解读“莎翁”的一次新高潮。据报道,英国著名的环球剧院,会开展整整两年的纪念巡演,去往205个国家。想来也只有莎翁的影响力能如此高远,不论是宏观看向欧洲戏剧甚至世界文化,还是微观看向英语修辞,他的贡献都是难以被计量的。
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在神州大地上已经流通了许多年,可他的中国形象依旧是飘忽不定的。某些时候,这位老人家显得异常亲民,甚至无处不在。比如,当我们连《哈姆雷特》里第二主角的名字都叫不上来时,就会在作文本上认真地引用“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我们说不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任何一句台词,也能用上一句“你就是我的罗密欧”来装点情书。常常就是在散漫不经意间,我们初识并亲近了莎翁及其作品。
可是,当我们的见识和知识强大到可以品鉴出莎老的厉害时,他的形象就会因此变得高贵冷艳起来。在国内,很多人把莎翁的作品看作是精英专用,或者是文学青年的自产自销货。
不信,你试试对人说你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剧本,99%会得到意味颇深的回音——可能是一个悠长的“哇”,也可能是舌尖上的“啧啧”两声。这也不奇怪,有意识地亲近大师总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而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强气场,已经凝聚了几个世纪,就像是戏剧丛林里最枝繁叶茂的那一棵树,你不论以哪个角度走进它,都会被一片尚好的庇荫罩住。
在莎翁那鹅毛笔管下,是他幽远深刻的戏剧天地。他的笔,承继着古希腊悲剧和神话,糅合了最好看的悲喜,粘连了最冲突的善恶,时时刻刻都能牵动观众的情感和想象力。
不过,莎士比亚他老人家并不是自愿高冷的。或者说,就算他的艺术造诣是高冷级别的,他的作品也不是高冷不可亲近的。尽管艾略特、歌德等文青界翘楚都曾玩命地表达过对莎氏戏剧的喜爱,莎翁更广大的戏迷群体还是老百姓。
原因之一是莎氏戏剧的容量和气度够大,原因之二则是现实生活对于莎翁的胁迫。据记录,莎士比亚所参股的剧团,必须获得1500-2000名的日均看客数才能维持下去。如此想来,他也真是不易,一边要在左脑里跑着剧本,一边还要在右脑里跑着便士和英镑的数学公式。而他的戏剧创作,自然就有顺契民风的必要,和迎合观众的诉求。
因此,不论是高雅分子抑或闲散俗人,只要到莎士比亚丰富的戏剧天地里去看上一看,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的戏剧语言是丰富的,既有粗俗的市井快语,也有精辩的贵族对白;他的人物设置是会适度流俗的,比如给主人公搭配一个脸谱化的陪衬女二号;他戏剧里惯用的那些故事元素,都无一例外地适用于现下的通俗影视剧:夸夸其谈、激越骇人、笑点撑氛、爱情撑场。正如电影《莎翁情史》里演得那样,剧场主对莎士比亚提出的要求只是:“我们需要海盗、小丑和一个喜剧收场。”
如果平视着捋一遍莎翁笔下的故事情节,其高冷感又会褪去几分。网上流传着一组三格漫画,号称让人在五分钟内读懂莎士比亚的 37部戏剧。在这组漫画里,每个故事情节都在短短三句话内被讲明白了。他惯用的一些激越的看点也在漫画里遭到调侃,比如,复仇和死亡是这样被反复利用的——“奥赛罗自杀了”“亨利死了”“麦克白被杀死了”“人差不多都死了”。这种三句话内完事的干脆利落,足以把莎翁的故事从神坛拽到民间,看着乐着,让人心生幻觉,只想亲热地唱一句,“莎翁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嘿留下来!”
□姜楠(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