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评论】
事实上,如今的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甚至网上来源不明的许多“碎片”,很多都是依靠吃纸质出版物的老本维持,也就是说,“免费阅读”在蹭“低价阅读”的饭。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4月21日公布。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纸质阅读时长减少,阅读报纸、期刊、书籍的人均日时长分别为15.50分钟、10.05分钟和13.43分钟,较2012年减少3.41分钟、3.14分钟和1.95分钟,而数字化阅读接触率却升至50.1%较2012年上升9.8%。在数字阅读形式中,上网和手机阅读比率大幅上升,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却有所下降。报告还显示,相当多的网民将“阅读新闻”和“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事实上这一趋势的出现非止一日,一些观察家认为,这种现象意味着中国人阅读习惯的改变,和手机阅读的升温,不少传统媒体、出版商和有心人也从中看到商机,在近一两年间加大了电子出版、发行和APP阅读等的资金、人力投入。
但耐人寻味的是,手机阅读的升温,似乎至少在暂时,并未同步体现在相关产业(如电子出版、在线期刊发行等)的经济效益上,纸媒、传统出版物的式微,并未如某些人所预言地,顺理成章地带来电子出版、发行的滚滚商机,许多趁时而起的电子出版物经营者在短暂兴奋后,或收缩战线,或索性偃旗息鼓。
究竟何以如此?
同一份调查显示,与2012年相比,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的受访者比率竟下降了1.4%,只有38.7%,也就是说,如今随处可见的、捧着手机在路上、在地铁车厢阅读的读者中,愿意为阅读“埋单”的比例,连四成都不到。从这个意义上讲,升温的并非手机阅读,而是免费阅读——说通俗点,就是“白看书”。
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纸质书的价格并不高昂,甚至可以说很低廉,且和同期其他商品相比,价格的浮动相当平稳,这本已影响到书刊发行者和作者的收益和发行、创作积极性,并波及读物的数量、质量;如今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电子阅读看似红极一时,但其背后,却是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从纸质时代的“低价阅读”,变成电子读物时代的“免费阅读”,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些担心。
如前所述,长期且顽固的“低价阅读”习惯,本已严重影响“内容商”和作者的收益和积极性,影响到读物的内容、质量和阅读信息的广度、深度。倘若手机阅读的普及,是以“免费阅读”时代的来临为代价,那么,当“内容商”和作者双双无利可图时,那些被人们在车中路上、茶余饭后,捧着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的东西,其品质甚至数量又如何保证?固然,段子是不需要投资的,但一国国民的阅读,总不能依靠段子来支撑吧?
事实上,如今的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甚至网上来源不明的许多“碎片”,很多都是依靠吃纸质出版物的老本维持,也就是说,“免费阅读”在蹭“低价阅读”的饭。但原本就不丰盛的饭,总有蹭完的一天,倘国人始终不能修正“电子阅读等于不花钱白看书”的阅读定式,待“蹭饭”吃完,电子出版界又因有付出、无回报而始终“开不了火”,一切表面繁荣的阅读数据,恐都会无可奈何地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陶短房(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