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民国热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好奇心或者文化怀旧的乡愁,或者基于现实的历史关怀,驱动着我们不断地返回民国,欲寻得精神之力,追寻逝去的传统,比如先生之风,或为以学术为志业,不染俗尘,特立独行,或以义命自持,温厚却傲然;比如民主之制,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仍蔓延出一片玫瑰色的亮景,至今光焰不息;再比如教育立人之行,饶是国破山河哀的时代,仍有不辍的弦歌,执意地追求以自由为灵魂的公民教育,而非无独立人格的顺民。
那些曾以晓畅深情的文字,为我们讲述“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民国”的作者们,现在似乎在慢慢退出公共言论平台,对他们的批评之声,也渐渐多了起来。大概,“有意识地汲取历史”与“尊重历史真相”总会在不同的时候相互交战,有人看着对历史的诠释及其带来的价值收获,有人看着历史的真相,以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此方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在彼此对峙中各行其是,而读者自然也是可以各得其所的。
而我始终对学院之外的民国文史写作者心怀感恩,当学院派历史学家在小心翼翼地,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地去研究历史,正是他们以极大的勇气,旁逸斜出,从各种禁忌中突围出来,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面向,让我们获得理解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他们是历史的热情的采掘者,而不是冷静的勘探者。而正是他们的热情,修饬了我们充满偏见的历史认知,那是一种关于历史的启蒙。
当我过了启蒙的阶段,当我需要了解更多的真相与更加现实的历史逻辑的时候,阅读智效民先生的这本《民国旧梦》,也许没有了早先的激动与兴奋,它在我心里唤起的,正是一种感恩之情:提醒我曾经被这样的文字所滋养,曾经被这样的作品所引导。
观点:书中呈现的民国旧梦,已然是走不出的熟悉旧梦,民主的中国,自由的灵魂,尊严的生活……它们不仅是民国的标签,也是当下的中国梦,值得被反复阅读反复描述,而问及民国旧梦何时了?大概也可以当做是一种警醒的质问。
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