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温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温故

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的爱情与政治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刘曼卿(1906年-1941年)女,藏文名雍金,戴季陶为其拟名德美西,回族,西藏拉萨人。中华民国政治家、探险家。曾经考察西藏。
上图:刘曼卿藏服照。
下图: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藏拉萨。

  说到民国奇女、才女,人们一下子想到陈衡哲、林徽因、陆小曼、萧红、张爱玲等,这些人留下一段段佳话,让后人咀嚼不尽。

  丁小文的《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又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民国奇女子。刘曼卿何许人也?以前从不曾听说。

  书的封面上的介绍中有这样的字眼:“藏地女钦差”、“张骞、班固式的人物”,“没有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只有男人也不愿意去触及的艰涩的边疆政治”……的确够“奇”。用现在的话说,这简直是一个“女汉子”!

  照片中的她,一袭旗袍,侧身端坐,齐耳短发,明眸善睐,端庄淑静,透着书卷气,不说绝代佳人,但也算是个漂亮女子,怎么会没有正常女子应有的爱情呢?怎么看,都感觉她似乎离政治很远,可为什么国民政府会派她而不是别人赴拉萨与十三世达赖喇嘛沟通呢?

  掩卷沉思,不禁想起王安忆在电影《黄金时代》跨界对话中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嵌入这个时代的机遇。”

  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就是她了。

  一 两生花

  刘曼卿1906年出生于拉萨,父亲刘华轩有汉族和回族的血统,精通汉、藏、英等多种语言,曾任清王朝驻藏大臣的汉文秘书,母亲则是地道的藏族人,他们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在拉萨。

  1918年,刘曼卿一家辗转来到了北平,在东城区住了下来。很快,五四运动爆发,“五四”的时代氛围中,“民主自由”深入青年学子的心,“开放女禁”蔚然成风,很多女子走出旧式家庭,接受新式教育,反抗包办婚姻。

  1921年,15岁的刘曼卿考入北平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刘曼卿在婚恋观上自然不同于旧式女子。1925年,在父母的包办下,19岁的刘曼卿被迫辍学,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萧嘉木。然而,很快,当发现两人缺少共同语言后,刘曼卿选择了分手,继续自己的学业。

  1928年,因在蒋介石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会晤中出色的翻译表现,22岁的刘曼卿成为了行政院文官处的一等书记官。俗话说得好,哪个少女不怀春,孤身在南京工作的刘曼卿遇见了比自己长两岁的格桑泽仁。当时,格桑泽仁是蒙藏委员会的委员,两人早在北平时就相识,南京的重逢让双方倍感亲切。工作之余,两人彼此有了好感,常促膝长谈。正当这对才子佳人被亲朋好友看好时,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刘曼卿的亲妹妹刘曼云。

  那是在一次郊游中,初次与格桑泽仁见面的刘曼云对他一见钟情,生出嫁给他的念头。

  据《巴塘县志》:“刘曼卿和妹妹刘曼云后来一起嫁给了格桑泽仁”。又据樊前锋《真实刘曼卿》一文,为了断了妹妹的念想,刘曼卿想尽快宣布自己与格桑泽仁的婚事。然而,1929年,婚礼当天,看着痛苦的妹妹和“唯唯诺诺、纠葛不清”的丈夫,众目睽睽下,她微笑着提笔“在写有‘格桑泽仁先生、刘曼卿女士结婚志庆’字样的大红对联上,添补了‘刘曼云女士’的名字”。

  按藏区婚俗,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也很正常。但这恐怕是刘曼卿所不能接受的,她在日记中写道:

  一个女人,倘若心灵空虚的话,总想努力抓住些什么,然而环顾四周,除了寂寞的空气,剩下的只是虚空一片。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丁小文《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第31页)

  婚礼结束后,刘曼卿离开了,她在这个孽心的三角恋中退出了。

  二 出塞曲

  正当刘曼卿为爱情纠结的时候,偏远的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关系一度紧张,各地报刊纷纷报道藏地的动乱,中央急需派精通藏语又了解形势、能为祖国大局考虑、甘愿赴边疆的人赴藏与十三世达赖喇嘛沟通,却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刘曼卿产生了去西藏考察的想法,并很快向行政院递交了赴藏考察的申请。或许,遥远的蓝天白云能涤掉内心的痛苦,艰涩的边疆政治能填补爱情的空虚。

  读完刘曼卿的申请书,文官处的文官长古应芬“喜出望外”,23岁的刘曼卿虽是个年轻的女子,但综合考察,却也是个合适人选。

  由于前述的多民族家庭背景、童年在拉萨的经历,以及在父亲身边的耳濡目染,使她对西藏地方政府和军民有一定的了解,也关心那个地方的发展。

  而且,刘曼卿精通汉语和藏语,1928年她在蒋介石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会晤中出色的翻译还历历在目。她这种语言才能来自天赋,更来自教育。在时局动荡、生活颠簸艰辛中,刘华轩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在拉萨,他将刘曼卿送到汉藏文学校里读书,即使在动荡中举家迁居印度大吉岭时,他还把刘曼卿送到一所印度教会学校学习藏语和英语,1918年,辗转回到北平后,又将她送到北平市立第一小学学习汉语。天资聪颖的刘曼卿极没有辜负这番教育。

  而且,边地的生活和漂泊的经历使这位文弱女性颇为直爽侠义,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华。这些优势,一起工作了几个月的古应芬都感受到了,就是她了。

  去局势动荡、土匪横行的遥远的边疆,其危险可想而知。得知刘曼卿将赴西藏,许多亲朋坚决反对,纷纷劝阻。然而,刘曼去意已决。当她告诉妹妹刘曼云这件事时,刘曼云的反应是:“沉思许久,才轻轻地说,我一边求学,一边给姐姐看家”。

  爱情毕竟是自私的,一夫多妻恐怕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姐妹俩都不能接受的,与其相见尴尬,不如天各一方。

  三 仗汉节

  刘曼卿成全了自己的妹妹,此后,妹妹与格桑泽仁相守相依,育有一子一女,而刘曼卿却再没有涉足爱情。

  爱情受挫后,刘曼卿将所有的柔情奉献给了边疆政治,曾先后四次回到拉萨,考察民情,她关心当地的教育和底层妇女的生活,积极宣传西藏,宣传抗日,曾将自己西藏之行的日记和对边疆教育的观察分别整理成《康藏轺征》和《边疆教育》出版。她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沟通的纽带。她的这些付出曾得到蒋介石的褒奖,十三世达赖喇嘛还曾破例为她这个女子摩顶……

  1942年9月25日,时年35岁的刘曼卿在重庆巴县的一处乡间宅院中孤苦病逝。不知道所有这些成就是否弥补了她失去的爱情,是否填补了她内心的空虚。

  刘曼卿死后,她的好朋友冯云仙曾沉痛地怀念这位曾“一起相期共生死”的朋友。

  冯云仙是川西汉源人,土司孑遗,早年曾嫁给了驻军营长,因不堪家庭暴力,逃至南京,读书求学,后成为中央社记者。她与刘曼卿志都是来自边疆的才女,志同道合,姐妹情深,都为边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不同的是,作为中央社记者的冯云仙因绰约的才华被宋美龄认作了干姐妹。后经宋美龄介绍,冯云仙嫁给了有名的藏学家杨质夫,婚姻幸福美满。

  冯云仙在回忆刘曼卿时说她们聚在一起谈论的多是国家大事,值得注意的是她说到1941年见面时的细节,她说“刘曼卿的面容较前更为憔悴了,她的身体也比以前更为虚弱了,我劝她好好休息,恢复健康。而她笑笑,似乎并不在意这些问题。”(见樊前锋《真实刘曼卿》)

  其实,不谈国家大事,还能谈什么呢?在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冯云仙面前,揭自己的情感伤疤吗?刘曼卿是要强的,把泪水咽到肚里,给世界以微笑。

  陈衡哲曾说:爱情是人生中唯一的事。也许,对女子来说,的确如此。年轻的她终是悄然地离开了人生,临终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就了白流苏的爱情。对刘曼卿来说,可以说,是爱情的沦陷成就了她的事业。这该死的爱情和各种机缘使她嵌入了那个时代,成就了政治上的传奇,只是如果可以选择,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她未必愿意这样过吧。

  □宋红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