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拿什么拯救“岁月”号

2014年04月27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听说明天大海就会起浪……为何只有你,只有你没有回来。”24日,一位失踪孩子的母亲喃喃自语。她的孩子在沉船“岁月”号上,还没有找到。这一天是潮流最慢的一天。之后,事发海域将逐渐起大浪,水流更加湍急,搜救更加困难。截至26日,载有476人的“岁月”号客轮已确认187人死亡,115人失踪。在这起事故中,船组成员因弃船逃生备受谴责,与此同时,韩国救援人员也因营救不力酿成惨痛伤亡而饱受质疑。在流逝的时间里,韩方究竟展开怎样的救援?是无力回天还是贻误战机?为何大型客轮仅沉没水下30米就让我们无计可施?

  难点 1

  为什么进不去船舱?

  水流急水下暗作业很危险

  16日8点58分,“岁月”号客轮发出第一声求救信号。客轮发生浸水,这是一艘滚装船,搭载了很多货物,包括汽车。不到两个小时,“岁月”号客轮就在救援人员的眼前,沉入大海,在水上只露出一米。

  韩国海军紧急派出200多人的搜救队伍。事发海域水深30米,浪高0.5米,水温11.7℃。水下救援首先要依靠潜水员找到沉没船只,进入搜救。强烈的洋流、低能见度和寒冷的水温威胁着潜水员的生命,是阻碍救援的最重要因素。

  这里是个海水流速很快的危险区域,流速可达8500米/小时。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实施救援的船舶都会剧烈摇晃,下水搜救的潜水人员也容易丢失维系生命的绳索,救援作业异常艰难。

  据韩国媒体报道,在水中作业非常艰难。4月24日之前是“小潮期”,也就是水流比较平缓的时候。即使如此,事发海域水流速度仍为1200米/小时。从25日开始,水流时速达到4千米以上,相当于陆地上刮起了台风。17日,几名潜水员“强行”接近“岁月”号,被波浪冲走,险些失踪。

  水下低能见度同样威胁着潜水员的安全。事发海域的水下能见度只有20厘米左右,也就是说,20厘米以外的东西都看不到。韩国媒体报道了潜水员白大陆警长惊心动魄的救援经历,“4月22日下午,哐的一声,正在沉船内部搜救的白大陆警长的头部撞到了什么东西。虽然这令他感到颇为疼痛,但他依然继续进行搜救工作,结束后才浮上水面。脱去潜水服后,白大陆突然失声说道‘哎呀,血’。即使穿着潜水服,他头上还是裂开一条伤口,在医疗支援船上缝了8针。”

  正因为如此,16日沉船之后,搜救人员至少6次尝试进入船舱。17日,尝试了5到8次,都没有成功。直到18日下午,搜救人员才进入船舱,并打开了位于二层的货舱门。但货舱内积满货物,无法前行。而且,搜救人员的“安全绳”断裂,只能紧急撤出。舱内搜救只持续了14分钟。为了搜救投入的遥控潜水器和多关节机器人,也由于水流速度过快,未能发挥实际作用。

  难点2

  为什么船内捞人难?

  水下水压高只能待30分钟

  经过几天的努力,几条潜水导向索布置就位。海军潜水员开始在“岁月”号上绑定沉船打捞用气囊。18日上午10时30分,搜救人员开始向船体注入氧气。但让人们寄予最后希望的“空气囊”一直没找到,找到的只是遗体。由于船沉没时还有1米船身露在海面上,理论上水下船体部分可能有未进水的“空气囊”,如果乘客找到“空气囊”,或可生还。

  19日,海难发生4天后,搜救队才成功从船舱中打捞出遇难者遗体。从19日起,潜水次数也开始增加,从每天5至8次,到19日的15次,20日上升至20次以上。

  让潜水人员首次进入船舱打捞出遗体的有效工具是“特殊手锤”。此前,救援队从窗户中看到船舱内的遇难者遗体后试图数次进舱,但厚重的斧头在海底水压下成了无用之物。联合救援队认为比起用厚重的斧头敲打玻璃窗,不如用尖锐的东西击碎玻璃更有效,并把铁锤前端磨成尖状后附上手柄。自19日晚11时35分开始,这个手锤开始发挥威力。

  26日之前,韩国仍然坚持潜水员进入船舱的搜救方式。虽然针对沉船,可以使用打捞、穿孔、切割后搜索等方式,但是后几种都更有可能给生存者带来危险。

  目前,“岁月”号右舷的搜救已经完成,但在淤泥中的左舷还没有“攻破”,由于能见度低,浮游生物挡住去路,令搜救面临困难。

  搜救潜水员靠导向索接近船体,用特制锤子和斧头砸碎玻璃窗进入船舱,用焊机截断隔壁进行了搜索。

  不仅搜救困难,潜水员本身还承受巨大风险。韩国海警和海军特战队(UDT)共投入600多名潜水员参加搜救工作。能够进入“岁月”号的绳索有6条,一次只能派12名潜水员下海进行搜救。潜水员身上的氧气筒只够在水里工作30分钟左右,到时间就要浮出水面,换下一组上场。原则上,潜水员下水后需在岸上休息24小时才能恢复,因为水压过高给身体造成的损伤,但大家都顾不上这个规则。

  很多负责打捞遗体的潜水员也备受精神折磨。他们经常在睡梦中被惊醒,白天也总觉得尸体在眼前晃来晃去。一名潜水员说:“在暗黑的水下,每次看到尸体都会倍感恐怖,只能在心里一遍遍默念‘这是我的家人,我要亲手把他带回去’”。

  难点3

  为什么不能捞起船?

  打捞船体意味放弃救援

  随着“小潮期”的结束,有消息称,韩国可能正式开始打捞船体。虽然打捞设备已到位,但目前还没动作。之所以没对船体进行打捞是因为韩国救援部门一直坚持必须要所有家属同意才能开始打捞船体,因为打捞船体就意味着放弃了对船中可能幸存者的搜救。

  目前,韩方的打捞设备已经到齐。韩国已经向事发海域派遣了“雪岳号”等五台起重机,等候进行打捞。被称为“移动造船厂”的“浮动码头”也在待命。

  即使征得了家属同意,打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捞船体的第一个障碍是船体巨大。2010年,韩国“天安”号护卫舰突然沉到海底,打捞“天安”舰耗时近1个月。“岁月”号的体积比“天安”舰还要大,困难可想而知。

  据韩国媒体报道,目前无法确定“岁月”号总重量,只能估计。虽然原先船身重量为5926吨,但由于内部扩建,船重超过6000吨。韩国船级社表示,“岁月”号可荷载的乘客和货物重量为1070吨,但到底搭载多少不清楚。

  考虑到“岁月”号的自身重量、实际载货量以及维持船体均衡的压舱水、燃料还有进入船内的海水,海警推测总重量可能逾1万吨。蔚山大学造船海洋工学一名教授表示,“考虑到逾1万吨的总重量和潮水流速,要同时投入使用多台起重机才行,如起重机负载超出范围,可能会产生打捞难题。”

  据韩国媒体报道,一名打捞业专家向政府部门提议,为防止打捞失败,应该向中国借3万吨级的缆式起重器。

  目前,“岁月”号的打捞方案众说纷纭。有建议称,将船拉到较浅的地方后再进行起重机打捞作业,或者像打捞2009年日本沉没的“有明”号那样,先将船体切断再进行打捞的方案也被提出讨论。如果是后者,要提前与拥有船体切割技术的荷兰制造商联系。

  ■ 链接

  “岁月”号救援大事记

  4月16日

  “岁月”号在早上8点58分发出第一个求救信号。9时30分左右,韩国海警抵达现场。当天下午2时,专业的救援人员才赶到现场,潜水员在空中照明弹帮助下,连夜试图进入船舱,努力6-8次,以失败告终。

  4月17日

  17日的营救几乎没有进展。韩国投入172艘轮船和592名潜水人员对附近海域和沉没客轮进行了搜救。潜水员努力5-8次进入船舱,仍然失败。

  4月18日

  上午10时30分,搜救人员开始向船体注入氧气。上午11时50分,“岁月”号船体完全沉没。下午3时38分许,搜救人员成功进入失事客轮“岁月号”船舱内。

  当天,海军潜水人员开始在“岁月号”上绑定1个沉船打捞用气囊,防止下沉。另外,海上起重机到达事发海域,参与救援。

  4月19日

  搜救队于19日晚首次成功进入沉没的“岁月号”船舱内部打捞出3具遗体。从当天开始,潜水次数开始增多。3条供潜水员使用的导向索放置完毕。

  4月20日

  另外2条供潜水员使用的导向索放置完毕。事发现场出现两艘大型驳船,可供多个潜水小组同时作业。

  4月21日

  凌晨5时50分打通前往餐厅(位于客轮3层)的通道。救援队伍在沉船周边海域投放大型网兜,以防遇难者遗体漂走等意外情况发生。美国派来的无人深水潜艇当天投入搜救工作中。该潜艇可到海底3公里远程控制。

  4月22日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研发的“螃蟹机器人”被运至临近事发海域。该机器人可利用“6条腿”在海底行走,应付时速达3.7公里的海底暗流,但由于事发海域水流很湍急,多关节机器人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搜救人员计划当天集中搜寻客轮的第3层和第4层,而这两层被认为是多数失踪者所处地点。

  4月23日

  由于晚间事发海域的水流速度较快,搜救工作多次被迫暂停。潜水员中约50人利用船舶的供氧设备潜水,他们与背着氧气瓶下水的普通潜水员不同,能在海底30-40米深处连续活动1小时左右。

  4月24日

  救援队伍投入212艘船只、36架飞机和包括潜水员在内的726名搜救人员,重点搜寻客轮的第4层客舱。

  4月25日

  潜水员们靠6条作业索接近船体。救援队向海里下放潜水钟,搜救生存者。潜水钟内的空间里都充满新鲜的空气,以保证潜水人员长时间在水下工作。

  4月26日

  美国海军救难舰“哨兵号”抵达事发海域。

  B06/B07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实习生 章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