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家之言
作为市场管理部门,没有理由指责市场的不理性,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到市场的这种特点,在从事信息披露工作时避免让其产生过度的副作用。
4月24日夜里,证监会信息披露平台发布第五批IPO预披露企业名单。出乎投资者意料,从4月19日深夜被投资者批评为“半夜鸡叫”的第一批预披露名单公布开始,在短短一周时间里,证监会以马不停蹄的干劲连续密集推出预披露企业,使预披露企业迅速地达到97家。随着已经“关门”一年半的发审委重新开展工作,新一轮IPO大潮即将在A股市场上出现。
目前的A股市场规模,早已因前几年的“吹气球”而成了庞然大物,这是导致市场行情低迷不堪的一个直接的原因,在目前宏观面上收紧流动性的背景下,A股市场行情有效上升的机会实在是微乎其微,即使是在一年前证监会不得不暂停IPO的情况下,行情也未能取得实质性上升。现在当这么多的IPO预披露企业集中而至的时候,它对行情的威慑力自然再一次发作,在刚刚过去的一周,股指因为承受巨大的压力而逐级下行,并且在25日遭遇了沉重一击,大幅下泻1%。IPO“恐惧症”再度困扰A股市场。
很显然,证监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这样密集地推出IPO预披露企业,没有考虑到其对行情走势所产生的影响。尽管目前已经公布的97家企业并不等于将来都要上市,它们中的一部分很有可能被发审委阻挡住。但是,股市是一个对任何市场信息都极为敏感的所在,在它对信息的吸收过程中,过度的解读是常有的事,风声鹤唳、杯弓蛇影都是很容易产生的,这固然反映了市场的不理性,但它已经成为市场的一个特点,这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常态。
作为市场管理部门的证监会,没有理由指责市场的不理性,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到市场的这种特点,在从事信息披露工作时避免让其产生过度的副作用。对于IPO预披露来说,证监会完全可以将其时间跨度拉得长一点,而不必像现在这样紧锣密鼓,对市场产生连证监会自己也不愿意看到的高压作用。
证监会为什么会不考虑市场承受力而密集地发布预披露信息?不能排除的原因是,在证监会的指导思想上,一直认为IPO要走市场化的道路。这当然是一个正确的目标,但是,目前的IPO仍然实行审核制,按照证监会主席肖钢的说法,即使未来实行了注册制改革,审核仍然是需要的,这就表明,IPO至少在目前还受行政控制,并未实现市场化。既然如此,那么监管部门就应该让审核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发审委负起责来认真审核每一个申请企业,尽量把可靠的公司送进市场,这是发审委履职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必须利用审核制来调节好IPO的节奏,把IPO对市场行情的副作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任其泛滥,使A股市场无法出现像样的行情。说到底,如果IPO无视市场行情的承受能力,借着所谓市场化的理由而横冲直撞,发展到最后,IPO也无法玩下去,发审委只能因为无工可干而再度“关门打烊”。
□周俊生(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