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旅游周刊·走读中国·白酒原产地之樟树(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旅游周刊·走读中国·白酒原产地之樟树(二)

哪里能看到地道烧酒作坊?观上!

2014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四特酒厂酿酒车间,工人师傅正在摊料。
樟树烧酒的原料除去酒曲,就只有稻米一种。
幽暗温暖的酒曲发酵房中,木头隔开一层层摊晾架。
用升降机把酒曲拉到屋顶阳台上晾晒。
江西省樟树市观上镇,一家传统的酿酒作坊内,祖孙俩站在唯一的酒甑(zèng)旁。在这里,还在酿造土烧的都是老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孙子孙女守在爷爷奶奶的身旁。
樟树市一些饭店写着“白酒免费”的字样。
以竹子做出酒时试酒的容器也是江西特色。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走读中国微信平台

  樟树曾经称为清江县,四特土烧,当地人也叫“清江土烧”。和其他名酒发展历史类似,四特酒主要是在娄源隆这个老字号烧酒作坊基础上发展而来。樟树特产四特酒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白酒香型,经过国家轻工业总会审查并推荐,全国标准委员会审定批准,四特酒香型成为全国白酒五大香型之中“其他香型”之一,被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领导的专家组定义为“特香型”。当地人认为这种香型主要得益于赣江平原的滋润,这里盛产水稻,樟树城郊现在还有家庭式酿酒作坊,一般规模都很小,主要自给自足或者提供给村上的街坊,饱含生活气息。

  “我们江西老表嘛,老表。”酒桌上的江西人喜欢以“老表”拉近和外地人的关系。“老表”,在江西人的语境里有点自嘲的幽默,富于乡土气息,意思也是和谁都能扯上点亲密关系,以此获得亲近和接纳。樟树市的一些饭店写着“白酒免费”的字样,免费的就是樟树市最常见的白色玻璃瓶的四特酒,度数不高,一般在38-50度之间。“我们是兄弟嘛,老表,喝一个。”然后再一个又一个。“樟树人的平均酒量都不错。”樟树人翟磊说,“老表们都喜欢喝一点”。

  在老表的故乡酒都樟树,定位中低端的四特酒适合生活需要。樟树人还记得原先的四特酒,几块钱一瓶的玻璃瓶,现在虽然涨价,几十块钱的四特酒也是市场主流,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饭店里也可以放出狠话“白酒免费”,只要你来。市区里卖散酒的小店铺也有好几家,红布封顶的大陶坛,大玻璃瓶子里浸泡着面目模糊的药酒,大多数十块钱一斤,十分家常。问老板哪里能够看到地道的烧酒作坊?老板拿出一张纸写下了“观上”——繁体字。

  彭正:做烧酒有什么好看的?

  从樟树市区到观上镇,路两旁是连绵不绝的稻田。4月初正是育秧的时候,雨季的稻田里都是水,肥沃的土地被深翻上来,看上去是孕育丰收的柔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脚泥。”下了点小雨,城郊的小学生必定是穿着雨鞋去上课,每下一次脚都是拔出来的节奏。但是红土地的艰辛并不能概括江西的全部,亚热带气候和赣江平原也带来了水草丰美和良田万顷。

  去观上镇的路上,我被曹溪小学的彭正同学领着去他爷爷家。跟着这个穿着雨鞋的小男孩穿过一条又一条巷子,很多巷子里遗留下了青石板路。在路上,我知道了这个沉默的小男孩读三年级,父母在外打工,他由外婆带着。这样的情况在曹溪小学很普遍,家境稍好的孩子大多转到了县城小学。彭正问我:做烧酒有什么好看的?

  穿过巷子,绕过妇女洗衣服的流动的水塘,那是两层小楼之后掩藏的一间老房,房梁上布满了酒糟发酵蒸发后的斑点和絮状物,那是微生物留下的生长痕迹,“做烧酒,老房子最好,最好是木头的房子”。酒糟发酵的微生物是对木头的滋养,防止蛀虫。彭火生做烧酒已经有30个年头:“我父亲之前在老四特酒厂学过的,所以我的酒才烧得好。”他回忆起跟着父亲酿酒挣工分的日子,这个生产队酿完了酒,就去别的生产队酿酒。那个特殊年代最好的回忆,就是酿酒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偷偷喝点小酒。

  这30年来,彭火生都是一个人在老房子里酿酒,儿子都去城里打工了。和其他地方小酒坊的产销模式不同,彭火生很少把自己酿的烧酒拿出去卖,一般赚的是烧酒加工费。“我们这里盛产稻米啊,一般都是附近的村民找过来,给我240斤谷子,最后酿出100斤酒,给我250元加工费。”

  彭火生:我做的烧酒真不是夸的!

  “樟树人喜欢喝酒,特别是村里的老表们。”彭火生说他的生意还不错,附近的村民都会找到他加工,“一般人家都会酿个百八十斤烧酒屯着,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要做喜事的人家,需要的烧酒更多,自己家的粮食不够,还要买来稻谷酿酒”。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农民都出去打工,稻田租给别人耕种,但是到了年关,大家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回来,家族里的大事一般也安排在春节前后,聚在一起喝上几盅,一轮又一轮,春节前后也是彭火生最忙的时候。

  赣江平原一带是水稻主产区,和浓香型白酒的酿造原料不同,樟树烧酒的原料除去酒曲,就只有稻米一种。宜春地区的晚稻非常适合酿烧酒,江西省万载、奉新的大米也都是有名的,它们是四特酒的主要原料供应地区。江西很多地方还保持着稻鸭共作模式,主要用江西麻鸭,鸭子的粪便增加了稻田的肥料,鸭子的游动提高了稻子根部的温度,有利于水稻生长,鸭子还会吃掉稻田里的杂草。水稻收割时,麻鸭也可以上市了,也是江西特产之一。

  和樟树本地烧酒的原料一样简单,彭火生的酿酒工具也非常简单,没有酒窖,只有一个酒甑,两排酒缸,一排用于发酵,另一排用于储存。烧酒的发酵期只有10天,和浓香型白酒的“冬烤酒”最佳自然周期也不同。彭火生一般都会在清明前后做酒,“温度低了不行”。地上散落了不少禾秆,这主要是在气温比较低的情况下,用于给酒缸保暖帮助发酵。南方潮湿多雨,铺在地上也是为了防潮。

  找到彭火生酿酒的都是乡里乡亲,人际传播的简单有效,熟人告诉熟人。彭火生觉得自己做的烧酒“真不是夸的,到时候你尝尝就知道了”。这种传播方式是樟树城郊一带烧酒作坊的生存之道,观上镇有几家烧酒坊,你一定要打听一下才能找对地方,酒坊甚至不会挂上牌子。彭元学说,天气好的时候才会在门口摆上几个酒壶,天气不好的时候,关上大门,但是后院里蒸腾的酒醅有盖不住的香气直往外蹿。

  钱芝红:他们的鼻子可真灵啊!

  彭元学老两口在做酒,“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个,附近村子里酿酒的都是老年人”。他们的儿女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了两个小孙女。其中一个特别活泼,对着镜头一直做怪相。后院窗户对着一大片稻田,木制的酒甑点火,一层层湿布盖在甑上,不断升腾起的雾气后面,秧苗已经撒播在田里,雨季之后,它们将迎来一轮疯狂的生长。

  彭元学的隔壁邻居是傅氏酒曲房。酒曲,当地也称为酒药,酒的药引子,是点燃一场微生物发酵之旅的导火索。做酒曲也是在老式的平房里,幽暗温暖的酒曲发酵房,木头隔开一层层摊晾架。4月份不是做酒曲的季节,一般要等到立夏前后天气稳定,天太热太冷都不行。九十月份也是好季节,一年只有两个月的工作期。

  老板娘钱芝红非常自豪于自己家的酒曲,“四特酒厂的酒曲都是机器压的,我家完全是手工做”,而且,“我们樟树不是药都嘛,我家酒曲的原料里有一百多种中药材”。作为结果,傅家的酒曲也比别家的酒曲要贵上几块钱,但是总有人慕名而来,“12元一斤,周边村子里有人家的酒曲十块钱一斤,还有更便宜的”。

  酒曲发酵后揉捏成饼是关键的一步,手上有汗不行,不然酒曲会长霉,前功尽弃。“我们一般都请镇上中学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来帮忙,她们年轻,手不会出汗。”傅家后院还有个升降机,主要用于把酒曲拉到屋顶阳台上晾晒用。晾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亚热带气候在九十月时,经常又会迎来突然而至的暴雨。那个时候,也是农民抢收的时候。

  傅家的酒曲也会用来自己酿酒,点火上甑,发酵储存,做的烧酒不多,品质很好,一般只够用来送给亲朋好友。观上镇附近有个军用机场,有一天,几个飞行员找上门来,带着塑料瓶来装酒,“他们的鼻子可真灵啊”。

  ■ 传播

  主人就是烧酒作坊的象征

  赣江平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樟树一带的稻田蔚为壮观,平铺开去,没有边际。大面积的稻田中间有散落的老房子,那是劳作后的休息区,无论插秧还是收割,烈日当空,那些房子就是午休时的处所。一般几家人共享这一处地点,位置也在正中间。现在这些老房子越来越少,无论是插秧还是收割,更多的都是机械化运作,这算是当地稻文化的遗留物。

  樟树城郊的烧酒坊也是稻文化的体现,当地土烧回归了酒的本质。原料很简单,就地取材的稻谷。酿造方法和发酵储存都很简单直接,没有玄而又玄的部分。最有意思的是,要酒的人自己拿来粮食,然后根据出酒量给手工费,其中还有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伦理。

  在其他地方的白酒作坊里,看到的至少是一口酒甑,六个人的协作分工。而在樟树,酿造土烧的都是老人,一个人或者是一对老夫妻,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有人接班。无需售卖,这是熟人间的人际传播,还有乡邻间的信任。这里没有出现江苏“三沟一河”那种已开始现代化生产的家族酒坊,也不可能被四特酒厂这样的大酒厂看中兼并。这些土烧作坊的主人就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象征,似乎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 品味

  四个“特”:酒香难以诉诸语言

  和所有名酒传承流变的故事一样,四特酒的故事要从老字号“娄源隆”说起。娄源隆在清朝光绪年间发展起来,据说因为有些酒坊冒充“娄源隆”的名义外出销售,于是娄老板就在自家销售的酒坛上贴上两个“特”作为标记,表示自己的酒特别优秀,风味独特,和其他的酒区别开来;后来又在酒坛四面贴上了四个“特”,表示酒质比以前更加好,“四特酒”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现在的四特酒厂酿造车间,看起来和别的浓香型白酒酿造车间区别不大,但是仔细观察,酒曲和酒窖都有所不同。“大曲麦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香具备犹不靠(三香即酱香、浓香、清香)。”因此四特酒也被认为是我国白酒香型中的一个独特品种——特香型。四特酒的酒曲原料主要是面粉、麦麸、酒糟,窖池用的石料是江西鹰潭地区丹霞地貌特有的红条石。出酒时试酒的容器也非常有江西特色,是竹子的一截。师傅们说,这是老辈子留下来的传统。江西从不缺竹子,也是生态基础良好的反映。试上一口,师傅问:是不是特别香?

  四特酒厂还有特香型白酒研究所,技术人员经常到酿酒车间来实践调研,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在一群光膀子赤脚的酿酒工人中间比较醒目。技术员严伟正在研究酒糟的回收利用问题,他在江西农大上学的时候,朋友们最常喝的就是四特酒,特别香。但浓香型和特香型,这是微妙的唇齿间的差别,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群的细分,却难诉诸语言的界定。周恩来说四特酒是“清香醇厚,回味无穷”。邓小平说它是“酒中佳品,回味无穷”。在四特酒厂人看来,这样的评价还是有些笼统模糊。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