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热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热点

下岗女工掌勺农家乐 假日“乐呵呵”

平谷区太后村首个农家乐女“掌柜”,五一假期顾客盈门应接不暇;农家乐产业带火山村经济

2014年05月0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5月1日,刘二平正在自家的柴火房里制作太后村的特色美食太后煎饼。
五一当天,刘二平的农家院内坐满前来吃饭的游客。

  “一天就这么乐呵呵地过去了。”41岁的刘二平,挺着怀有6个月身孕的肚子,望着自家大院里那几十桌甩开腮帮子品尝她手艺的游客,脸上挂着笑容。

  11年前,下岗的刘二平“走投无路”,开起平谷区王辛庄镇太后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在娘家大瓦房里,炒一桌菜,招待到山里的“驴友们”。100元一桌,“家里有啥就吃啥”。

  家里有啥?太后村的小米煎饼据传“辽国萧太后当年最好这口”;煮鸡蛋里裹着肉酱炸成的丸子,早年间只有村里喜宴上才能见到;刘二平母亲做的粉糕灌肠全村有名……

  11年后的这个五一假日,刘二平的农家乐从最早只能接待散客,发展成每天三五十桌的“流水席”,摆上桌面的还就是“有啥吃啥”。

  院外的村道上,布满了和刘二平家一样的农家院,做着一样的农家饭,款待着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太后村特色的农家饭,已成为全村的“产业”,村民种的菜,也成为农家乐餐桌上的主要内容。

  三千张煎饼供不应求

  5月1日,假期首日。下午1点,客人们源源不断进入刘二平家的院子里。饭桌沿着院里的水泥过道,延伸7、8米,一直摆到了大门口。门口一个红色的大拱门,写着“兴隆农家菜”。

  酒香、炸胡椒芽香,和柴火烧焦散发的气息交织在一起,充满院落每个角落。

  挺着大肚子的刘二平扎个马尾,穿件蓝色的宽大T恤,皮肤晒得黝黑,用地道的平谷话招呼客人、下单催菜,嗓子喊哑了,但还是乐呵呵的。

  太后村的“镇村菜”太后煎饼就在刘二平家的柴火房里做出,刘二平的两个大姐,在柴火烧的平底锅边,舀一勺子米浆,一摊,在平底锅上一划,铲起来就是一张焦脆热乎的煎饼。

  “快尝尝,俺们村这煎饼小米和豆子磨的,跟城里的味可真不一样。”刘二平说,因为辽国的萧太后就出生在本村,该村得名太后村,而太后煎饼就号称是“萧太后最好的一口儿”。

  说到这里,刘二平又乐呵呵一笑,“俺们村民就天天吃这,没承想你们城里人也喜欢。”刘二平说,到周末和节假日,两位姐姐一天能烙三千张煎饼,还供不应求。

  “开伙”创业备尝艰辛

  眼下红火的生意和创业时的不易,让刘二平感觉自己是个有“福气”的人。16年前,她出嫁,离开山坳里的太后村,在平谷城区工作,5年后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

  “我妈是村里做饭最好的,逢村里婚宴都是她掌勺。有天村里找过来,说要来登山队,让给招待下。”母亲应下了这个“任务”,赋闲的刘二平也回娘家帮厨。一顿简单的农家饭菜,把登山队员吃美了。

  这件事给刘二平提了个醒儿,“反正也没工作,就做农家菜生意得了”。于是母亲掌勺,刘二平打下手,农家乐的生意就在自家三间平房里开张了。农家饭菜虽然不如城里饭店做得那样精致,却也可口。赶上夏天,还能吃到新鲜的山野菜,像荠菜、花椒叶、野蘑菇、洋槐花等在城里不容易尝到。

  因为不知道农家菜卖多少钱,最初的几个月,刘二平的农家饭都“统一定价”为100元一桌,细算下来总是赔钱,自己又不好意思涨价,直到客人觉得菜价涨了,主动跟她提出,“不行给你200元一桌吧。”

  农家院迎来“春天”

  开张头两年,刘二平经营着村里唯一的农家院,虽然吸引了一些回头客,但客流量始终没有上去。

  到了第三年,刘二平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下岗领的五六万,全都搭进去了。”

  就在她要放弃的时候,邻居们的农家院纷纷开了起来。“人家特会宣传,还能在网上发信息”,刘二平觉得自己沾了邻居们宣传好、菜单讲究的光,因为自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太后村,刘二平家里也开始上客。

  从第四年起,全村兴起开农家乐的风,家家立起了牌子,拿出了自己的农家菜。

  这么多人不竞争吗?刘二平觉得恰恰相反,农家院多了,带来了人气,一家接不下的客人可以分散到其他家,最后家家有客。

  村里也帮着宣传,“太后生长的村”、“太后爱吃的煎饼”,这么好的资源,更吸引着城里人。

  生意好了,刘二平家开始扩建,三间瓦房全改成包间还不够,又在厢房里开桌,房子不够用,她索性在院里支起一个大棚,能容下小20桌。

  “假期第一天,很多人还是会留在家里和家人团聚的。”刘二平表示,5月1日还不是客人最多的时候。对于最多能接待多少客人,刘二平自己也算不清,她只知道遇假日最高峰时,院里30多桌农家饭早晨9点就能满客,“流水席”可以一直吃到下午2点。“都能接上晚饭了,下午3点到晚上9点,客人还是不断。”

  农家乐带火了小山村

  太后村被大山包围得严严实实,仅通过村东山上弯弯曲曲的盘山道,连接着山外的世界。村里却是很热闹,道路旁边农家院密布,院内外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辆,往往是前一辆刚离开,马上又有一辆塞了进来。

  刘二平没想到的是,小小农家院盘活了太后村的经济。自家的一桌菜,几乎调动了全村的资源。自酿黑豆豆腐是大姨豆腐坊加工的,香糯的甜粽是大姐家包的;太后煎饼里卷的葱是村民们种的……她家16个固定的帮工也都是本村人,周末还在村里找临时工。

  农家乐也让太后村出了名,除获评市级民俗旅游村、“北京市最具特色的美食乡村”外,“太后大煎饼”、“黄泥烧鸽”还入选“平谷二十大特色美食”。

  “以前大伙都靠天吃饭,一年收成也就三四千块钱,现在服务员一个月就能挣上三四千。”刘二平笑呵呵地说,至于各家挣了多少,那可就是“商业秘密”了。

  如今,刘二平快70岁的母亲,已不再下厨。这个五一假期,刘二平与丈夫和侄子,在架在灶台上的5、6口大柴锅边上紧忙活,厨房几个抽油烟机“轰轰”作响。刘二平雇的大嫂、小妹们忙不过来,就隔着屋喊一嗓子:“二姐,四号桌要点菜!”

  很多前来光顾的客人,也以“二姐”来称呼刘二平。“进俺家门的都是亲戚呗!”刘二姐说,她“亲戚”现在遍布北京城,连河北蓟县的“亲戚”也不时会来家里吃饭。

  假期第一天,午后的阳光有些晃眼。忙碌间歇,刘二平迎着太阳抬起头,眯缝着眼睛感叹生意越来越好,日子更有盼头。“乐呵呵的又是一天”。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洋 实习生 钟子晨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