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热词·快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热词·快评
下一篇

“心的接力”,愿这温暖可被“复制”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视点

  这次跨越千余公里、连接两个城市、牵动众多机构的救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范例;也在提醒诸多公共部门,如何让这样的生命接力成为常态化的制度。

  这是一场“心的接力”。5月2日下午16时55分,一颗心脏离开了脑死亡的21岁主人叶劲,被装入冷保温箱送往桂林机场,南航航班提前15分钟起飞,并提前35分钟降落首都机场。当晚20时53分,这颗心脏被急救直升机送抵北京安贞医院。23时12分,主刀医生宣布,22时30分,受心者、12岁江西男孩小包心脏已恢复跳动。

  时间就是生命,这样一个常识,在这一场心的接力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从青年叶劲的心脏被取出,到最终植入男孩小包的体内,在短短的5小时35分时间里,这颗堪称伟大的心脏,动员起了桂、京两地医院、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城市交通等诸多部门全方位协同配合,并最终顺利实现了完美对接。每一时间节点都及时到位,事后读来,惊心动魄、感人至深。

  这样入榫合缝的故事,很有一些传奇的色彩。也足以说明,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为了公共利益而全力以赴的驱动力,只要事情确实紧急,信息足够透明,沟通能够顺畅,很多时候,相关机构、组织之间的协同动员,并非想象中那么艰难。但要让这样的幸运得以“复制”,还有赖于一些临时举措,被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细看这次生命接力的过程,有些环节,就要感谢常态化的机制。比如,北京交管部门的“一路绿灯”,就得益于交管部门与医疗急救部门建立的24小时联勤指挥机制——交管部门指挥席接入120、999应急指挥系统,能实现紧急救助信息共享。正是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警车为急救车开路、交通民警疏导车辆腾出“救命通道”,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

  而北京启用直升机,参与救援任务,此前也曾有先例。就在上个月,北京急救中心的一架直升机,还去密云水库援救一位受伤男子。据媒体报道,今年北京还将拥有全国首架医疗急救专用直升机。在硬件愈加先进的同时,更有必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以怎样的方式使用,让“为生命起飞”不再是特殊个案。

  当然,还要看到的是,很多类似病患都需要跨区域合作,不同城市、多个部门之间的对接,难度可想而知。此前一些类似的成功案例,共同点往往都是当事人通过网络等渠道,吸引了舆论足够关注,某种程度只能视为“特事特办”。要让那些未被媒体聚焦的人,也能被合理救助,需要各城市、乃至国家层面出台相应制度,为整个救助流程的推进“保驾护航”。

  无论如何,这次跨越千余公里、连接两个城市、牵动众多机构的救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范例。人性的美好,责任的伟大,结局的圆满,都传递给人信心和希望。从个案中总结经验,甚或明确遇到类似事件,相关部门的应急举措要常态化、制度化,如此,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受益的小包。

  □胡印斌(媒体人)

  相关报道见A12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