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部作品看桑达克解读儿童
(上接B04版)
《致我的兄弟》
悲伤的谜最好
《致我的兄弟》是桑达克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借用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中关于兄弟的主题,表达了希望与离世的哥哥在天国重聚的愿望。在这本书中,一颗新星把地球撞成了两半,两兄弟也由此分离,杰克被弹射到冰封的大陆,盖伊则降落到波希米亚的熊窝里,他被大熊挟持,但凭借智慧和勇气终于得以和杰克团聚。
很多人将本书看作是桑达克写给成人的书,因为桑达克用叙事诗的方式来创作整个故事。但桑达克用诗意的笔触写下对爱的渴望,以及得到爱的平静,这是人在任何年龄段都会有的希望和感悟。实际上,更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桑达克创作与人生的总结。《致我的兄弟》像桑达克的许多绘本一样,是一本关于与所爱的人分离,历经困难、险阻又重新相聚的书。但有所不同的是,全书虽然依旧充斥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却不再晦涩、阴郁,反而弥散出一种纯净、宁静的美感,就连画面中要吃掉盖伊的大熊也一点都不狰狞。也许在经历了一生的恐惧、忧郁之后,桑达克终于与之和解,并开始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悲伤与无常,于是在书中他借盖伊之口说出:“对我来说悲伤的谜最好。”
这也是桑达克想要告诉孩子的真相:生活不会像童话故事中那样一帆风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无数难以预知的伤痛和挫折,而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天国,也要在经历了常人难以经历的磨难之后,才能进入。就像文学评论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本书前言中所言“在桑达克的幻想世界里,爱常以凶险的形式来表现,安全的天堂是可以抵达的,但只有在历经艰难险阻之后。”
《亲爱的小莉》
爱能超越死亡
桑达克热爱莫扎特的音乐,他甚至说,“假如生命是有目的的,那么我的生命是为了听莫扎特而来。”音乐中有别于文字的风景,它所激发的私人感受,拒绝被归纳合并,仿如在人群中洒下神奇的光,唤醒各人心里深埋的种子,使之萌展缤纷各异的枝叶花朵。桑达克爱用作曲家的工作,来说明插画家的内在职责,不是紧跟文字,呈现其所已然表达的,而是如作曲家在乐曲中创造出别于文字的生命力,插画师是需要在绘画中创造出文字所未能全然呈现的世界。完成于1988年的《亲爱的小莉》正是桑达克这一比喻的实践之作。
《亲爱的小莉》是威廉·格林于1816年写给8岁的小女孩小莉的信中讲述的故事,里面一位母亲为了小女儿躲避可怕的战争,将女儿送入森林。小女孩在里面遇到了老人圣·约翰,在他照顾下幸福地度过3日。但林中3日,世间30年,当小女孩开始想念母亲,老人对她说:“不要怕,当玫瑰盛开的时候,我们就会再相聚。”小女孩走出森林,见到的母亲,已垂垂老矣,母女俩幸福地度过一晚。第二天,人们发现她们已经离世,而她们身边的玫瑰开得正好。格林希望这个故事能够安慰小莉失去母亲的痛苦,让她相信,爱能穿越死亡。
桑达克非常喜爱这个故事,在这个故事被公开5年之后,绘本《亲爱的小莉》出版。这部作品从格林的故事中汲取而来,又融合了桑达克的私人体悟,桑达克也把自己所爱的莫扎特和两条宠物狗绘入其中,把犹太人的标志,一颗六角星画在一座墓碑上——犹太人被屠杀,那是他童年时代散不去的恐怖阴云。
故事开始时,寡居的母亲与小女儿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她们破败小屋前的小树,长着金色温暖的叶子,一个小天使坐在右边的树上小憩。屋背后是繁密茂盛的大树。而当灾难逼近,母亲神色惶然,迅速变得苍老,唯有眼睛因期盼仍存有宁和。故事结尾时,垂暮的母亲展开双臂,准备拥抱失而复得的女儿,嘴角隐然微笑,眼目已经枯竭。整个绘本中,孩子进入森林前,母亲那充满惶恐、期盼和爱的凝视,是唯一的凝视。
小女孩被送入森林后,森林的图景与小女孩的心境互为镜像,她感觉恐惧时,森林是阴森狰狞的;而她开始祈祷信靠神灵的力量,森林里的枝叶就舒展开来;她相信自己有守护天使相伴时,阴暗的森林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棵鲜花盛开的大树,树下的天使把一朵硕大的鲜花递给她,天使的眼神,与此前母亲关切凝视女儿的眼神一模一样。
在圣约翰的花园里,小女孩遇到了另一个与自己长得极为相似的金发女孩,她的眼神又与母亲那唯一的凝视相同,仿如一束光将女孩拢入光明中,使她看不到金发女孩背后的坟墓,而栗色头发的小女孩背后,是一朵盛开的红百合。两个女孩相拥游玩花园时,画面上有了更多的鲜花与坟墓,圣约翰正拈花沉思,莫扎特在指挥一群孩子合唱,中间一棵巨大的红百合开得如火如荼,女孩看不到死亡与痛苦,她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中。
小女孩回到母亲身边时,夕阳西沉,月如钩,小屋前的小树仍然有灿烂的金色叶子,手持玫瑰的小女孩,和苍老的母亲之间,多了一棵奇怪的树,枝叶繁密,满树紫葡萄与金色苹果,但叶形扭曲,如立风中,萧瑟之气从中荡漾开来。这是绘本最后一幅画。绘本以文字结束:她们已经去世,幸福安详……那花儿,开得正好。最后一页,一片空白,等待读者倚靠自己的信念来理解,你若相信爱与幸福,便能想象出那开得正好的花儿……回到封面,母亲和女儿正相伴散步在有玫瑰与流水的宁静地。
桑达克无限信任孩子们的感知能力,他认为“孩子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从来不会错过细节,读得懂一切深层含义。”本书每一页插图都有舞台剧的风格,画面饱和,没有任何留白,主要人物居于视觉焦点,以繁复的背景制造故事的主旋律,此中细节的呼应与张力,令人惊叹,而蕴藉其中的隐喻与意象,留下无限解读的可能性。经典之为经典,就因为它内在地包含了自由理解的可能性。
莫里斯·桑达克重要作品及获奖年表
●1947年,为《数百万原子》绘制插图,这是桑达克第一部插图作品
●1951年,为童书《完美的农场》绘制插图,这是桑达克第一部童书插图作品
●1956年,桑达克第一部原创图画书《肯尼的窗户》出版
●1963年,《野兽国》出版
●1964年,《野兽国》获凯迪克金奖
●1970年,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大奖,同年《厨房之夜狂想曲》出版
●1971年,《厨房之夜狂想曲》获凯迪克银奖
●1981年,《在那遥远的地方》出版
●1982年,《在那遥远的地方》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图画书奖、凯迪克银奖
●1996年,获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2003年,与剧作家托尼·库什纳合作剧本《大黄蜂》出版
●2013年,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致我的兄弟》出版。
B04-B05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江楠 朱桂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