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书评周刊·列传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书评周刊·列传

丁威静:用石子、洗衣粉、油“烧”出封面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红色笔记本》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儒尔和吉姆》
丁威静设计作品《万火归一》封面(局部)。

  ■ 简介

  丁威静,198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休学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区生活,两年后回校完成学业。以自由设计师的身份在南京从事书籍设计,获得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等书籍设计奖项。

  书籍设计师列传

  我去南京,丁威静开车来接,准备离开车站时,却找不到停车的位置——这个书籍设计师,她迷路了。在此之前,我们通过邮件访谈了一次,在那里,“迷路”是断然不会提及也不会发生的。

  了解一个书籍设计师,从当面聊天开始,这如同一条必由之路,顺着它,设计师的工作、生活真正呈现了出来。

  入行 杉浦康平的展览打开新天地

  进入大学以后,丁威静才真正喜欢阅读,那时“全凭着对封面的偏爱和对书名的判断买书”。有时,看见喜欢的封面,即使内容不太合意,她也会买下书。歌德的长篇爱情小说《亲和力》便是一例,“看完这本书时,是在夜里,激动得睡不着,哗啦啦写了好多笔记”。

  2004年,丁威静去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旅行,回来后,看着拍摄的照片,她情不自已,哭了起来,“有点奇怪,我非常想念那个地方”。也许因为心被触动,加上机缘巧合,她一个同学想开一家旅舍,于是,丁威静决定从南京艺术学院休学,和同学在夏河开办了红石国际青年旅舍。

  “我想寻找一种生活方式,这很重要。从那时开始,我的生活变得慢悠悠。”时隔十年,坐在工作电脑前,丁威静对记者说。在她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走上现在的书籍设计道路同样如此”。

  2007年毕业前夕,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的装帧设计作品在南京展出,“他的设计非常耐看,对字体、排版的把握相当精彩,当时看得很入迷”。回过头看,这场展览刷新了丁威静对书籍设计的认识,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这次展览之后,她决定从事这一行业。“我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又喜欢阅读,书籍设计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挺完美的,我就认定了。”

  “列传”系列报道的第二位书籍设计师杨林青,他也是在大学毕业前后不久,遭遇了杉浦康平。以一场展览为契机,他“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

  瓶颈 设计从追求准确走向开放

  丁威静设计的第一本书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此后,又设计了多本翻译引进的文学作品。如此一来,设计文学作品的工作要求不断涌来,编辑们因为喜欢某个封面而来,希望她依样画瓢,复制自己。到了2008年,入行一年多后,丁威静明显感受到了因复制自己而产生的困境。

  设计的瓶颈,也与工作环境相关。丁威静长时间在那工作,“很少说话,效率低下,对重复自己的工作觉得没有意思,时间久了,感觉有点轻度抑郁”。她一个画插画的朋友,也是在家办公,被诊断出“长期单一环境下的免疫力低下”,丁威静听说后,顿时有所醒悟。

  于是,她开始在向阳的房间里工作,窝在椅子上晒晒太阳,摆弄下绿色植物。“我发现,用日光和灯光感觉真的不一样,晒晒太阳,有劲多了。”丁威静笑着说。她还时常出去走走,和同行展开对话交流,甚至把电脑搬到设计师朱赢椿的工作室两个月。在朱赢椿那儿,她感觉“走进了加油站,会受到启发,也会被他良好的工作状态感染”。

  除了改变环境,丁威静不再追求用一个封面准确诠释、传达作品的内容,而是找到一些新的表达方法,以书籍设计为媒介,更具开放性,给人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与此同时,书籍设计整个行业也在发生变化。在丁威静看来,出版社对书籍设计越来越重视,新的设计师越来越多,也呈现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这一行业正处于上升期。她刚入行时,书籍设计大多被要求迎合市场,如今,讨论设计时更易于达成共识,封面设计的自由空间更大。

  作品 火烧出来的《万火归一》

  在书籍设计行业摸爬滚打不到三年,2009年,丁威静设计的《红色笔记本》,获得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最佳作品奖。这本书大受欢迎,她家中已没有样书,“都被朋友拿走了”。

  《红色笔记本》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一本自传性故事集,在其中,一个烤焦的洋葱饼,一个拨错的号码,旅馆里的一张小纸条,以此组成的文本,莫不显示出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某种巧合。设计这本书时,丁威静选取了她和丈夫、诗人刘立杆拍摄的一些摄影作品,这些照片来自世界的不同地点和不同瞬间,看上去毫无联系,但“谁也不知道哪些偶然的碎片会相遇,这种相遇又会产生哪种奇异的变化”。设计的过程十分畅快,几乎第一稿就获得通过。

  在丁威静设计的封面中,《万火归一》的设计程序较为复杂。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她用火烧纸,在纸张的选择上大费心力,“一开始试的是餐巾纸、卫生纸,烧得太快,接着烧A4纸,质感太薄”,最后选定了素描纸,这种纸烧得慢,抹上一层油,可以引导、控制火,烧出自己想要的图形。为了增加纸张的颗粒感,她还在纸上撒洗衣粉和石子。

  丁威静用相机捕捉到了火烧素描纸的精彩一瞬。最终,《万火归一》封面上的火焰,和素描的挥舞盾牌战斗的古罗马角斗士、线描的入睡的女人,构成了某种张力,吸引读者翻开书一睹为快。

  在丁威静眼里,这样的封面设计具有强烈的叙事感。在设计小说类图书时,这是她如今着意探索的地方,设计《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儒尔和吉姆》、《天使,望故乡》等作品时都有呈现,为了加强读者的想象,她设计的人物大多没有五官没有表情。“这些封面让你感觉将要发生什么或者已经发生了什么,是开放性的,让你去遐想,介入进来。”

  采访结束,丁威静开车送我去旅馆。路上,她忽然指着不远处一片绿树掩映的山岗说:“前面是清凉山,当年杉浦康平就是在那展览的。”

  ■ 同题问答

  问: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答:我觉得没有完美的快乐。

  问: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答:过目不忘和瞬间转移。

  问: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答:宇宙没有边际。

  问: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是什么?

  答:不错。

  问: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答:《西藏生死书》。

  问: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答:加缪、库切、米兰·昆德拉。

  问: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答:值得信赖。

  问:你最讨厌别人的什么特点?

  答:没有底线。

  问: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答:现实财产是正在用的电脑,抽象财产是创造力。

  问: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答:旅行家。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