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谁把“母亲节”商业化?

2014年05月1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追忆缅怀型
@郑欣宜:谢谢你一直信任我。想你的容颜,无尽的思念无法用言语描述。
直抒胸臆型
@容祖儿:祝我的至爱母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当仁不让型
@主播李湘:未来一段时间,请大家不介意我,越来越丰满的身材!(网友猜测李湘已怀二胎)
甜言蜜语型
@黄晓明:她选择了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一旦开始就不能放下,这是世界上最平凡而伟大的岗位——“妈妈”。时光荏苒,但是妈妈永远占据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愿岁月温柔以待。
借花献佛型
@angelababy:与小镁(桂纶镁)一起成为(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很开心,这是送给妈妈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焦点评论】

  一些人呼吁,让母亲节“去商业化”,恢复亲情节日的本来面目;另一些人则索性呼吁“抵制洋节”,另换个“本土化”的纪念日来替代。

  尽管一些好事者努力把母亲节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联系在一起,但毋庸讳言,母亲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洋节”,且从一开始,就是被商家作为促销手段引进的。

  或许正因如此,当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到来,许多人一面不由自主地从众、从俗,一面不免产生一种抵触、甚至逆反的心态:在如今的商业社会,母亲节的康乃馨,已不再显得那么单纯,那么馥郁芬芳。

  他们的心情不难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上的母亲节理念,似乎和提倡者所倡导的人文、孝道、天伦之乐若即若离,却反倒沾染上浓浓的商品气息。

  事实也的确如此:商家从这个节日中嗅到了商机,早早打出“母亲节套餐”、“母亲节促销”的动人幌子;媒体上、网络上不约而同(其实不妨说是“约而同”)涌出成批面目仿佛的“二十四孝”式故事、段子,煽情催泪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吸附着眼球、广告。母亲节年年过,促销煽情的招式也不得不年年翻新,传统的“甜口”、“酸口”甚至“苦口”早已新鲜感不再,“辣口”、“重口味”如今也粉墨登场,诸如全程录播生产过程的电视综艺节目《来吧孩子》在母亲节前“献礼”,已引起为数不少“过犹不及”的惊呼与叫停声。

  对此,一些人呼吁,让母亲节“去商业化”,恢复亲情节日的本来面目;另一些人则索性呼吁“抵制洋节”,另换个“本土化”的纪念日来替代。

  然而这些恐都只能是抽刀断水,徒劳无功。

  “去商业化”看上去很美,却是连母亲节创始人自己都没能办到的事:这个节日本是美国女性安娜·贾维斯纪念自己的母亲安,从节日诞生的第一刻起——1908年5月10日,康乃馨就已不再单纯——第一个母亲节仪式在西弗吉尼亚格拉夫顿一座教堂和费城沃纳梅克百货大楼同时举行,安娜献给母亲的500朵白色康乃馨,则被点缀在这座充满商业气息的殿堂里,此时距离母亲节被美国定为公共假期,还有6年。

  尽管安娜本人对花店老板和其他商家就母亲节愈演愈烈的商业开发,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咒骂、呼吁抵制那些被她称作“骗子”的花店、糖果店和礼品店,甚至挨家挨户征集签名,却终究一无所成,自己反倒被当成了疯子。

  安娜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必须看到,这个节日在成为公共节日的一刻起,就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人,包括“母亲节的母亲”,商家也好,普通人也罢,都有权为母亲节赋予自己所喜欢的任何定义——只要一个愿打,另一个愿挨,如安娜所言、或某些人所想象的“最好、最高贵、最真实的母亲节”,事实上并没有在公众意义上存在过。但那些无伤大雅、有助家人心情和氛围的花朵、礼物和祝福,哪怕掺一点点假,有一些些煽情,又有什么关系?作为母亲,难道不会笑着接纳儿女们所回馈的一切吗?

  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节日习惯”,也未尝不能给“自家的母亲节”添色。笔者的大儿子在加拿大上小学一年级,早在4月中旬,学校就神秘地组织孩子们“做手工”——一个亲手制作的手绘花盆,并种了一朵“献给母亲的花”,这朵花恰在母亲节前夕盛开。显然,这朵并非来自“母亲节套餐”的花,是我妻子最大的节日惊喜和安慰。

  □陶短房(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