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行录】
刘士华(66岁)
社区:朝阳黑庄户乡郎各庄村
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厂房,再到村里的文化大院。农民艺术家刘士华的快板书,从17岁说到66岁。
50年里,刘士华从未离开郎各庄村。出生在这村,从这村的老百姓生活中取材创作,为这村的街邻乡亲表演,最终把自家院子改建成这村的文化大院。刘士华说,他就是一个会说快板儿书的农民,用他的才艺为村民丰富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他的责任。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病人转身一刹那,罗老太上前侧过抽身就是一脚。咔!”5月10日,66岁的刘士华坐在椅子上,手里没拿板儿,一段小贯口张嘴就顺溜出来。
说的是他自创的快板书《双桥老太太》,讲述家住双桥地区的中国正骨名医罗有明趁病人不备,一脚踹好年轻瘫痪患者的故事。
“见病人微微睁眼把头抬,‘我这是在做梦哪’,老太太说,‘小伙子,你这不是梦,你的病很快就能好起来’。”刘士华一会儿微睁双眼,扮演患病的小伙,一会儿声音低沉,又化身神医。
眼望窗外,场地开阔的“快板刘”文化大院里,阳光正从顶棚的玻璃里透进来,北屋是他和老伴儿的起居室,二楼,围出一圈空中看台。2006年起,刘士华正式开始和他的文艺团队,在自家院子改建的文化大院里为村民们演出。
拜师
骑车40里路追文化队学艺
17岁那年,刘士华初中毕业,成了郎各庄村一名地道的农民。在田里劳动,村里的大喇叭播快板书《劫刑车》,刘士华一下子被那板儿声迷住了。他把老艺人们说的词儿记在本上,买了副竹片儿快板,开始一遍遍练。
刘士华的第一批观众,是村里一起干农活的农民,“干活干累了,小刘你给咱来一段。”刘士华也不憷,站在地埂子上,掏出腰后别着的竹板,说起练了不下百遍的段子《劫刑车》。
1965年冬天,刘士华听村里人说,北京农村文化工作队正在通州台湖演出,里面有快板书。晚上,地里收了工,刘士华兴奋地骑上自行车,蹬了四十里地,找到文化队。
站在用草席围着的后台门口,刘士华怯怯地拉住正好出来的队长,“您这儿有说快板书的老师吗?我想跟着学学。”
队长喊来一个浓眉大眼、比刘士华年长的年轻人。“你会快板儿书吗?”年轻人问。
“不太会,所以想跟您学艺。”刘士华挠着头说。
“那你演演,我瞧瞧。”年轻人笑着邀请。刘士华赶紧掏板儿开说,几段传统段子下来,年轻人成了刘士华的老师。
两年后,快板书《奇袭白虎团》红遍大江南北,说这段故事的正是刘士华的老师,著名快板书演员梁厚民。
创作
取材身边故事自编新段子
有了名师指导,刘士华不再满足于说传统段子技巧上的成熟,他开始琢磨自编自演。
那会儿干农活时,村里人总围在一起学毛选,相互帮忙推车、种地。这种景象为刘士华提供了灵感,1964年底,他创作出处女作《郎各庄变了样》。
“生产队长文连生,推起小车打冲锋……妇女推车真叫棒,有的男的都比不上,有高桂英、陈金英、杨春兰、赵淑兰、徐江的媳妇历秀荣。”
1965年春节,村里的联欢晚会上,刘士华演出这段作品时,台下掌声雷动。
“呦,这还有你!嚯,把我也说进去了!”快板书里被提到的村民相互张望大笑。
村民的认可给了刘士华信心,“创作中一定要有身边老百姓的故事。”
作品《军民团结战暴雨》,讲述驻扎在双桥农场附近的解放军在暴雨夜帮农民抢救晒场粮食的故事;《中华美德》则表彰村里73岁老人汤秀文贴心照顾9旬老母的孝行,“我的创作都离不开郎各庄。”
退休前,刘士华已经成为朝阳区有名的农民艺术家,不少政府部门也找他创作快板儿书,用于普法和政策宣传。《截飞车》便是交通部门委托他创作的,刘士华将飙车党扰民、危及市民安全的现象编成快板儿,提醒年轻人守法开车。
搭台
自己掏腰包改建文化大院
“院子里只要一打开板儿,街坊邻居就围上来听。”刘士华家的大院,是他的舞台,也是村民活动的“娱乐天堂”。
郎各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郭金强对此深有体会,“村里除了有些村民找个空地扭秧歌,就再没别的文化活动。”
2006年,朝阳区在农村发展文化大院,区文化馆决定给刘士华一个名额。“快板刘”文化大院正式在刘士华家挂牌。
那之后,文化大院里常有免费演出,演员来自刘士华和朋友们组成的艺术团。刘士华的老伴儿便成了服务员,为观众沏茶倒水、抓瓜子儿。
大院出了名,电视台的节目有时也来大院里录制,相声演员李菁、王玥波还来演出过。“要是没有这场地,到城里看名人演出,票钱不得百十块?”村里一名老人说。
名为文化大院,起初就是个普通的农家院。“有时候演出刮大风,村民看演出一摸一脸土,赶上下雨,大伙只能打伞。”
2010年,家人提供了10万元资金,儿子帮忙设计,“公家给我送来百十把椅子,还有音箱和空调。”如今,进郎各庄村往北走,顶头右转的胡同里,推开一扇漆红的大门,绕过挂着“快板刘”文化大院牌匾的影碑,空地处摆上椅子便成了观众席,二楼看台还摆着沙发、茶几,俨然一个小剧场。
收徒
免费教村里孩子说快板
不演出的时间,刘士华也放不下快板儿。
郭金强和干部们总要处理村民间因为闲聊家长里短或打麻将引发的纠纷,“孩子们放学、放假,没什么娱乐活动,只能到处疯玩儿。”
于是,刘士华开始免费教村里的娃娃们说快板儿。
家住刘士华隔壁的李进花,没搬来郎各庄前就听说过“快板刘”。女儿王文静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外人接触,李进花把孩子推进大院学快板儿。
有一天,王文静悄悄拉着李进花说:“妈,我和刘爷爷学完快板儿后,咋越来越爱说话啦。”
郭金强也发现了村民们的变化,大伙总是盼着大院有演出,“怪了,我们调纠纷的几率也少了。”
【榜样说】
有人说,我的快板书里怎么都是主旋律,我觉得这和我的人生经历有关。我曾在工厂工作,家庭困难,自带的伙食差,厂里的知青给我买来白菜炒肉片;干部照顾我,年根儿给我发了只有正式工才有的30元补助;冬天,大伙为我送来烟筒防煤气。活了大半辈子,总觉得身边还是好人多,所以,我的作品里充满正能量。为农民说快板书,说充满正能量的快板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京报记者刘珍妮 实习生张驰华
如何推荐“公民榜样”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微信:关注新京报微信(bjnews_xjb)提供线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