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新艺术特刊·特别报道(五)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3:新艺术特刊·特别报道(五)

中国派PK外国派谁更受欢迎?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著名收藏家
建筑师
北大教授、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委会成员
著名建筑评论家、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委会主席
先锋艺术家
中国著名建筑评论家、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委会成员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正在进行着网民投票。中国尊、中央公园广场两大项目均领先央视新址、鸟巢等外国建筑师项目。那么在专家眼中,中国派PK外国派,谁又更受欢迎?

  ●反对外国派

  马未都

  我认为在全世界提倡环保的前提下盖央视新址这样的建筑,外国建筑师是非常不道德的。央视新址里面大量的空间是浪费的。我们都知道建筑如果是斜的,其在能源使用和空间使用中的浪费是惊人的,我想盖央视新址的费用大概是盖正常建筑费用的三倍,但它的利用率却是1/3。

  我曾进入央视新址里面,感觉内部的空间很多没有意义,既不好看,也不能给人宏大的感觉。相反却给人很傻的感觉。人不是长得越高就越精神,同样建筑也是如此。

  吴晨

  10年前我便写文章发表过相关的观点(注:当时便提到央视新址是失败的建筑,从功能、造价、文化现象),现在依然抱着这种观点。

  张颐武

  中国年轻的设计师现在成长得非常快,类似王澍都已经得全球性的奖项了。因为一个大规模的建筑时代,十多年来,中国建筑师在和国际建筑师合作中,也在成长。中国建筑师现在获得的机会其实比其他海外年轻建筑师还多。与此同时,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容得下很多的奇思妙想、很多新的创意,所以这给年轻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而且中国现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发言权比较大,在社会上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所喜欢的建筑师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我觉得中国年轻设计师会在将来换代的过程中,突显自己。此前中国老一代建筑师的机会其实没有今天这么好,资源也没有这么多。

  ●中立方

  王明贤

  外国派也分两种,一类是库哈斯这类得过奖、注重学术的。另一类则是外国事务所,有着成熟的商业模式,他们带来的洋建筑没什么问题,但也对中国建筑不会有推进。

  我个人比较期望有研究背景的建筑师进驻中国市场,因为他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同时我遗憾地感到,有一些外国建筑设计师的水准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他们的才华都在西方当代建筑的平台上展示,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土地了解得还不够,所以我觉得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很像“天外来物”。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成为世界建筑师的舞台并非是坏事。我是希望王澍、马岩松这批建筑师在将中国园林、中国山水运用到当代建筑的实践,能对我们的当代建筑做出点贡献,给未来的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以启发。

  赵半狄

  我不会站队。“外国建筑师试验场”的说法确实符合当今的现象,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中国曾有过很多租界区,这是个耻辱的历史,但是却也留下了一些异国情调,使人流连忘返。当前,中国的土地上外国设计师比中国设计师有更多话语权,也许在未来会留下新的异国情调,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如果说当今的中国令外国建筑师愿意在这个“试验场”施展身手,我觉得就让大家尽量施展和争相斗艳吧。就拿央视新址来说它是外国著名建筑师设计,所以享有特权而建造出奇特的建筑。它在吸引世界眼球的同时,也在接受公众的调侃和嘲讽,我相信通过时间的沉淀,人们心中会有一个最终的定论。

  到目前为止,央视新址这个奇特的建筑像一个怪物。我觉得在一个平庸的城市中出现一个怪物比没有怪物好。当然我觉得马岩松把“山水”融入建筑里,这种想法是很可贵的。

  顾孟潮

  我觉得国内外建筑文化已经彼此融入吸纳。举个麦当劳的例子吧。麦当劳、肯德基到中国卖油条,他们来干什么?全球化也需要本土化。本土化和全球化是有互补的。为什么要留住乡愁,因为它有它本土的生活习惯、本土特色、本土文化。只要它能融入就很自然地吸收到了,就像中国引入印度佛教那样,到了中国就变成中国的佛教,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渗透彼此融合的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现在很清楚地划分界定区别是不可行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