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接D02版)
日本香鱼的故乡原本就在凫溪
西店镇凫溪村的渔场场主徐新苗刚经历了一件高兴事,有村民居然在凫溪中捞到了香鱼和鲟鱼,这都是他年初在河道中放养的鱼苗。香鱼游走如矢,本不易捕捉,但它们惧怕横草阴影,会觉得前后洄游无路,村民可以借机迅速将其捕获;而村民捞起的那条鲟鱼已经长到尺许长。
徐新苗的三亩渔场紧邻凫溪河道,由此向东北方向不远便是凫溪入海的河口。今年是他养香鱼的第10个年头,而最初养鱼并非本意。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凫溪上游陆续建起多家造纸厂,溪中流动着一缕缕黑水,下河后腿上长出刺泡。香鱼已在凫溪中消失了30多年,那时偶尔捞到的香鱼,居然卖到500元一斤。
2004年已是宁海县生态治理的第七个年头。上游的造纸厂正陆续关停,凫溪水质已慢慢好转,但对于养香鱼这种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鱼种,徐新苗仍然没有半点信心,“要不是当时县长要求我根本不可能做这种营生”。虽然此前不久,位于中堡溪附近的胡陈乡已经开始恢复香鱼养殖。胡陈乡从日本引进了一批香鱼鱼苗,而日本香鱼是1971年从凫溪引出的。
徐新苗精心料理了十年,从最初的亏本到远销杭州、南京、上海等地。而为了检验旁边凫溪的水质,每年育苗期,徐新苗都要同时往河道中放养一批鱼苗。十年之后,香鱼终于重新在这片故土扎下根来。
污垢消失,终于又找到老家的感觉
故土之思属于香鱼,也属于曾生活在凫溪岸边的人们。胡玲玲老家在凫溪上游的深甽,房屋紧临河道,出后门几道石阶通向河岸边,小时候母亲常在此洗衣洗菜。夏夜,村里男人就睡在五洞桥桥洞下的大石板上。孩子们放学后,就沿着石阶走进河道,捉鱼戏水,直到1988年,一场特大洪水冲走了桥下的石板。
上世纪90年代初,凫溪沿岸的造纸厂开始迅速扩张,最多时竟然达到100多家。这些家庭作坊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养猪场养鸡场也在附近村落遍地开花。凫溪水质恶化加速。胡玲玲工作后一直住在宁海县城,把父母也接了出来。“那几年,根本不想回深甽。”
最近这些年,去往南溪温泉(凫溪支流)的路上,经过深甽时,胡玲玲看到凫溪变化:黑色的污垢逐渐消失,臭味逐渐变淡,青绿的野草又重新在河道中蓬松生长起来。溪岸边用木板新修了步道,村口立起一块巨石,“缑北第一村”几个大字看起来极为鲜红艳丽。胡玲玲觉得,在这里,自己终于又找到了老家的感觉。
【百度百科】
香鱼,体长而侧扁,头小嘴尖,体披细鳞,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色,鱼肉细嫩多脂,味鲜且有香味,为上等食用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素有“淡水鱼之王”的美誉。香鱼属入海口洄游性鱼类,生息在与海相通的溪流之中,以黏附在岩石上的底栖藻类为食。深秋时节,香鱼纷纷集结在砂砾浅滩处排卵。产卵后,体质虚弱,大多死亡。生命极为短暂,只有一年时间,故又有“年鱼”之称。
■ 污水治理
最后一家造纸厂停业
从深甽沿溪流上行两三公里,一座巨大的石坊立在马路西侧,上书“胡三省故里”,是号称“山泽遗才”的南宋史学家胡三省的老家,村子就叫“三省村”。牌坊对面一座座厂房沿路排开,后墙便是一道细细的溪流。在厂子里打工的一位妇女穿过厂房之间的夹道,在小溪边蹲下来,在溪水中摊开衣物,开始揉搓。身后,野生的油菜花盛开着黄色的亮丽光泽;几只白鹭盘旋一会儿,又在草丛中降落下来。
洗衣妇女所在的工厂是一家厨具厂,与之相邻的还有文具厂、模具厂等等,这些现在都是宁海颇负盛名的产业。但几年前,这些厂子大多还都是造纸厂,沿溪水有几十家之多。当地人说,这里也曾是凫溪流域造纸厂最集中的地方,造纸厂的排水沟直接通向溪水,污水不断注入。
对造纸厂的清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直到四年前三省村最后一家造纸厂关闭停产。今年68岁的芮亚萍,在这家造纸厂看了十年门。四年前造纸厂关停,老板因债务纠纷跑路之后,厂区闲置下来,成了一个破败的仓库。芮亚萍仍然守在这儿,等待着这片废弃厂房的最终转型。现在,需要洗衣服的时候,她也会走到厂房后的小溪边蹲下来,与黄花、青草、白鹭和一片水田后面林木葱郁的山峦融为一道重现的风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