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白溪上游村庄的日常课题(1)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一条称作“山洋坑”的溪流穿村而过,房屋呈阶梯状布列在溪流一侧,另一侧是小片的农田。

  “白溪,白溪,白白一条溪,田高水低不稀奇!缺少一台抽水机。”发源于天台山的白溪是宁海最大的一条水系,山地间的无数条溪流从不同方向汇为一体,劈山断石,奔涌而下,冲出一条幽深的浙东大峡谷,出山之后,水势渐渐平缓,经前童古镇、跃龙街道,与洋溪汇流后,最终经越溪镇注入三门湾。

  在白溪上游山间地段,村民们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开垦出小块农田,因田高水低,取水灌溉不易,溪水似乎白白流淌,得名“白溪”。但实际上,白溪从来不是无用之水,解放以前这里曾是宁海西南部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而今更是以风景秀美的浙东大峡谷景区而闻名。

  生活污水最终以清澈的面目流入山洋坑

  2002年上游白溪水库建成,成为宁海西南部重要的防洪、泄洪通道,同时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向宁波市供水。自那时开始,减少污染、保证库水水质便成为白溪上游村庄的日常课题,比如距白溪水库4公里的山洋村。

  解放战争时期,山洋村曾是浙东四支队总后勤机构和联络通讯总站的所在地,有“浙东小延安”之称。一条称作“山洋坑”的溪流穿村而过,房屋呈阶梯状布列在溪流一侧,另一侧是小片的农田,拦水坝在山洋坑中蓄积出一片平缓的静水,几只鸭子在水里来回游弋。出村之后,山洋坑则急速下切,最终流入白溪水库。

  山洋四个自然村与溪水平行布列,一道窄窄的峡谷成为村民们唯一的栖居之地,耕地面积只有348亩。养猪、养鸡曾是村里主要的生计来源之一,但现在,除了水边漫步的白鹭及山林间的鸟雀,白洋坑中的那几只鸭子已经几乎是村里仅见的畜禽。78岁的王式坤记得,村里的养殖场自2002年白溪水库建成后已经全部停掉,“只有个别村民家中养上几只鸡鸭。”

  作为水库上游的村庄,养殖场关停之后,如何处理日常生活污水成为山洋村重点解决的问题。两年前,村里为各家各户铺设了直接连接厨房和厕所的排污通道,污水从村民家中流出汇入一条主管道中,主管道埋设在大路边,然后架设通道越过山洋坑,通向对面的农田边。管道在农田和溪流边向前延伸,最终汇入村子尽头的一个污水处理池中。污水经过过滤处理后,排入一旁的草丛,经过湿地的沉淀处理,最终以清澈的面目流入山洋坑。

  有机肥料厂清除“农业面源”

  宁海的畜禽养殖业正在向东部临海的力洋镇、茶院乡、长街镇等平原乡镇聚集,那里也是最主要的种植业和海产养殖业地区。来自农业的污染源,比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化肥农药曾是当地空气和水域的主要污染源,宁海人把这些叫做“农业面源”。

  污染源的消灭依赖于合理的处理方式和生产生活理念的转变。2005年,鲍英辉与人合资在宁海农田面积最大的长街镇建成了一座有机肥料厂,收购全县的牲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后加工成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厂远离村庄。“厂子紧挨着农田和养殖场,老百姓干完活之后顺便送过来,又能带来部分收入,现在方圆30公里内的百姓已经习惯于把秸秆、牲畜粪便等送来。而距离超过30公里的,我们还会上门收购。”他们可以根据不同土质和农田作物的需要,搭配不同比例的原料,最后分别做成水稻、果树、玉米等等的专用肥。让鲍英辉稍感遗憾的是,因为有机肥不如化肥见效快、产量高,部分村民还不太习惯使用。

  作为青珠农场农办的负责人,葛建华和同事则在做另一项“农业面源”清除和废物利用工作。他们成立了一个沼液配送中心,从养殖场收集动物尿液,然后免费运送给周边的农户作为肥料使用。

  (下转D08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