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论风生
救济总在曝光后,说明了救助“反射弧”的迟钝。这亟须基层组织建立完善的摸底、上报机制,对困难群体进行主动救助而非被动补漏。
据报道,44岁的安徽定远县单身农民刘敦和,双脚受伤感染,因没钱治疗脚部炎症恶化并坏死,其用茶杯碎片自行割掉双脚。经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刘敦和已住院接受治疗,手术费用由捐款支付。
又见“自断腿脚”,这跟去年10月媒体曝光的农民郑艳良“自锯病腿”事件,听上去如出一辙:都是底层贫困者,都无钱看病,都选择以近乎“自残”的方式自行救治;被曝光后,都引起舆论关注、地方重视、社会救助。
最终,郑艳良在多方救助下,劫后获重生;而刘敦和也被定远县民政、残联列入乡、村二级救助对象,并由乡政府牵头捐款……可以想见,他的命运也将迎来转机。但也要看到,这种依赖聚光灯打照的命运逆转,既悲情也非常态化救助机制。就像躺在病床上的郑艳良曾担心:随着关注度降温,自己会回到锯腿前的等死状态。
与郑艳良有新农合医保,却付不起大病医疗的自付部分不同的是,刘敦和并未参加新农合。这让人遗憾:治疗脚部炎症乃至截肢,本属医保基础保障范畴,如若纳入新农合,且特殊情况下自付比例能压缩至最低,刘敦和或无需悲情断脚。
没参加全年“只”用缴百来元的新农合,是因短视,还是因“缴不起”(毕竟刘敦和极度贫困,参保费用或是笔不小负担),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就“结果导向”看。当地有关方面“跟着镁光灯跑”的救助方式,无疑有些被动:对刘敦和的生存困境,当地村委会等本就知情,试想,如果基层组织能对特殊贫困群体建立起摸底和上报机制,对这类群体“重点关照”,采取多重帮扶方式,如给刘敦和式贫困人群发放困难救助金时,先行拿出部分替其缴上新农合,那刘敦和还会游弋在保障范畴之外吗?
从郑艳良到刘敦和,救济总在曝光后,说明了救助“反射弧”的迟钝。其衍生的后果就是,有些困难者只能靠“自断腿脚”类的悲怆形式,换取舆论关注,来摆脱困境。
而要规避这种悲剧,有赖于基层组织建立完善的摸底、上报机制,并增强救助针对性,避免基本医保对困难群体的覆盖“遗漏”,实现社会保障和重点救助的无缝隙覆盖。只有让制度性救济赶在前边,才称得上保障兜底;相反,事发并曝光后的救助,虽不乏善意,但也只是被动的补漏。
□王涵义(高校教师)
相关报道见A19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