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经济新闻·纵深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经济新闻·纵深

“已看到从弯道转向直道的曙光”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5月8日面向投资者演讲,详解苏宁转型之路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5月8日,苏宁董事长张近东面对约200位投资者,进行了一场演讲。他说,苏宁三次“创业”,一路走来,从未退缩。
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

  用“枯燥的管理”精细改造苏宁

  “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转型,更是一次经营管理能力的转型。”

  简单来说,从2009年开始营销变革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战略探索、战略布局和战略执行的三个阶段。

  客观地来看这一转型历程,是中国乃至全球传统零售业,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进入了一片全新的领域,我们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参照和借鉴。这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转型,更是一次经营管理能力的转型。

  特别是2013年,当我们进入加速转型期时深刻地发现:在新兴专业领域上,推广方式和客户服务方式已经不能再照搬过去。

  面对问题和挑战,在今年年初,我们就以战略执行、“三效法则”确定了今年的整体工作思路和方向:

  一是从思想认识上。首先要将心态归零,用专业的视角和心态重新构筑我们自身的能力。

  二是从组织管理上。首先要聚焦战略目标,我通过在总裁办设立战略管理部,亲自抓重大项目执行情况,持续推动核心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以项目为核心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深层次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转型方面。首先我们持续加大行业领军人才的精准引进。其次是对现有人才加强培训。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苏宁人才团队的重构。

  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工作或许不像2013年的一个个大事件那样的振奋人心,但正如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将管理看作是轰轰烈烈的事业,是一种荒唐的主观臆想,因为管理的真相是一种枯燥的、甚至是乏味的日常性工作”。

  改变过去以谈判博弈为主的模式

  “首先我们要深层次变革供应链的合作模式,向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商品合作模式转型。”

  互联网零售本质上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零售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体现在供应链、物流和用户体验上。

  在供应链方面,首先我们要深层次变革供应链的合作模式,改变过去以谈判博弈为主导的模式,并向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商品合作模式转型。

  其次,我们制定了明确而聚焦的自营品类策略,即“巩固大家电,凸显3C,培育母婴”。

  第三,我们将通过开放平台,打造新型的供应链关系,为第三方商户提供更好的面向消费者的平台。我们现在过多地跟一些传统电商在纠结,比如引流、支付等等。做易付宝没错,但一定用的很少,这就会带来消费者体验不好。为什么不能用微信?我们要打破思想观念的问题,苏宁本身就是开放的企业,我们的平台开放不只是对中小企业,甚至对竞争对手也是开放的。

  在物流方面,我们成立了独立的物流公司,全力提升物流方面的“用户体验”。

  在体验方面,我们深刻意识到还存在一些不足,就如同大楼在浇筑阶段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粗糙,但当我们今年全力开始精装修后,用户体验正在逐步改善。

  今年我们将从基础环节、内部机制和用户互动三个方面大幅度改善用户体验。

  “适当减速”是为了更稳健

  “虽然外界有一些善意的疑虑和担忧,但我们已经看到了从弯道转向直道的曙光。”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事实上我们过去20年和正在实施的这场变革,都是为了打造苏宁平台的长期价值。

  对于消费者而言,苏宁的价值在于让他们享受购物,创造一个让消费者随心随地自由购物的O2O消费体验,不再因为价格、假货、支付和售后等任何一个环节而纠结线上还是线下,从而把购物变得更为纯粹和简单。对于供应商而言,苏宁的价值在于彰显品牌和培育品牌,让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让供应商的生产营销更为精准高效。

  当然,这双重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我们供应链变革的能力、O2O融合体验的优化完善和物流网络的建设。而今,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架构调整和战略布局,三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启动。届时轰轰烈烈的大行动可能会减少,但在细节改善、体验优化等方面则会逐步增多,而这些都是微创新的工作。

  关于我们转型,外界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但是纵观我们创业以来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当我们还只是一个专卖店时,不畏惧南京八大商场的压制;当我们二次创业时,主动砍掉占半壁江山的空调批发,毅然决然地转向零售;一直到第三次创业,上线苏宁易购,走向今天线上线下融合的O2O零售,一路走来,我们从未退缩。

  开车的人都知道,转弯的过程中,适当减速、放慢脚步是为了更稳健,更平滑,校准赛道与方向。所以,虽然外界有一些善意的疑虑和担忧,但我们内心是非常坚定的,我们已经看到了从弯道转向直道的曙光。

  (本文为张近东在投资者交流会上的演讲,本报有删节)

  整理/新京报记者 韩笑

  ■ 对话

  “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时候”

  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接受新京报专访表示,战略层面“基本上该打的牌已打完”

  在电商企业大行其道,苏宁转型不被理解的时候,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常在各种场合向人们阐释苏宁转型的逻辑。

  5月7日中午,南京苏宁总部,孙为民刚送走一拨客人,匆匆吃过午饭,就在四楼的会议室里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

  他回应了苏宁业绩和苏宁文化的问题,并且说,战略决定胜负的阶段,苏宁已基本告一段落,现在是细节决定成败的时期。

  要消费者站队,是反互联网

  新京报:去年苏宁有几个大手笔收购,初衷是什么?

  孙为民:苏宁转型的目标方向很明确,就是要做互联网零售公司,我们提出了“全品类加全渠道”。苏宁并购不多,主要包括品类拓展上的母婴(并购红孩子),渠道方面,由于PPTV聚力本身也要从PC向移动端和电视端发展,跟苏宁是契合的,所以我们希望在入口布局上有一个平台,这也是正常的。

  新京报:互联网公司都诉求做闭环,苏宁的产品闭环是怎样的?

  孙为民:好像这个结论也是错误的吧。

  互联网本身是互联互通,给消费者充分的选择,你可以做从头到脚的产品,但不一定从头到脚都搭配一家的。“闭环”说明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圈了很多用户,他们希望把用户价值最大化,这个没错,但如果要消费者站队,那就是反互联网的。

  要听用户的,别听领导的

  新京报:有人说,现在苏宁的转型进入深水期,你怎么看?

  孙为民:可以说,苏宁决策层面,基本上该打的牌都打完了,很难说还有多大的动作。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胜负,细节决定成败。前一个阶段我们基本告一段落了,现在是细节决定成败的时期。细节,不是一个点两个点,是分布在各个体系的不同领域中,每个领域也都有事在人为的因素,所以,现在不好给大家做清晰的描述。

  新京报:有人质疑,苏宁的文化很难适应互联网转型。

  孙为民: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可以结婚,都可以兼容,为什么非要把互联网的东西看得这么另类。每个互联网公司的文化都不一样,有的是工程师文化,有的是江湖文化。所以,我跟内部员工说,既不能把互联网的文化妖魔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化政治化了。

  新京报:什么叫“不能把自己的文化政治化了”?

  孙为民:比如,今年是苏宁互联网转型的执行年,但这个“执行”与过去不同。过去是军令如山,上面怎么说,底下就怎么做。

  今年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目标要产品化,围绕产品组织项目,围绕项目建立组织。此外,苏宁在讲创新执行,定了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听用户的,别听领导的;第二,以效益为核心,做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价值,如果有问题,就换。

  阿里上市,行业回归理性

  新京报:有人说,苏宁与京东打了815那场电商大战后,一气之下决定转型?

  孙为民:苏宁跟踪互联网,从1999年到2012年,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并不能说意气用事。

  新京报:今年京东和阿里要上市,会对行业有什么影响?

  孙为民:他们上市了,资本力量更强了。另外一方面,整个行业的发展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规范期,同时互联网业的投资可以打住了,基本没人再想去投资孵化一个这样的新公司了。如此一来,行业会更加回归理性的本质,回归经营性的盈利,回归行业性的服务和效率。

  新京报记者 李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