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小伙伴
★曾经的模范少年
★新京报特别评论员
四川丹棱县最近聘了40名“挑刺工”,对全县服务窗口、部门机关展开暗访监督。据说,“挑刺工”让当地官员压力山大,办事作风明显改进。小明发现,微博上已有不少点赞党成员为此奔走相告,呼吁推广。
且慢!小明认为,在讨论要不要推广之前,还是先研究下“挑刺工”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成效。
摆事实
“挑刺工”是俗称,在当地的正式名称是“暗访监督人员”,系丹棱县政府秘密选聘。小明知道,丹棱“挑刺工”并不孤单,国内不少地方、不少部门都聘有:民间监督员,社会监督员,义务监督员,特邀监督员,政风行风监督员……
许多读者下意识地将这些监督员想象成纯粹来自民间的,其实不然,比如丹棱“挑刺工”成员“来自纪检监察、发改、财政等专业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代表和普通群众代表”。“普通群众代表”只是其中一小项。
各类“监督员”们如何工作呢?——“微服私访”。丹棱县“挑刺工”的一项主打特色是“秘密”,据说40人的名单只有两人知道,“挑刺工”互相之间也不认识,颇有单线联系的“潜伏”感觉。为避免“混熟”,更是对人员库实施动态管理,将身份暴露的“挑刺工”调整出队伍。
讲道理
各类“监督员”近年风行全国各地,但总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些监督员形同虚设,只是开开“座谈会”、走走过场,“调研”也是听安排。有的监督员提了意见却不被采纳,比如去年就有社会监督员向新京报反映:受聘之后,多次向单位“挑刺”,却被告知“你以后还是少发言吧。”
究其原因,监督员的选拔机制是关键。大多监督员都是被监督部门自己聘请,难以摆脱“自己监督自己”的悖论。
丹棱“挑刺工”由县政府统一聘请,乍一看跳出了部门自聘监督员的怪圈,但造成了另外的问题。“挑刺工”人员名单由县纪委酝酿建立,其工作成果直送县纪委监察局,“挑刺工”中也有纪检监察人员,甚至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纪委委员。
这样一套班子,显然缺少了“民间色彩”,多了一层“官方色彩”。毋庸置疑,民间或者社会监督员,一定要突出草根、民间性质,如此,才会让人更信服,监督的实际效果也会更好。
下结论
“挑刺工”这些另类监督队伍的设立,或许本意是好的,但很多地方“自己找人监督自己”本身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不管是“部门自聘监督员”,还是上级聘监督员监督下级,都会造成种种悖论。
小明暂时不下“作秀”的结论,但是有些话要说:与其苦思冥想设立各种新奇的监督员和监督方式,不如鼓励媒体和公众监督。在小明看来,真正的“挑刺工”其实在民间。对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来说,比组织“挑刺工”小分队更重要的是,能否真诚接受民众每一道挑剔的目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