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监管部门打击老鼠仓,基金业人士“人心惶惶”
近期,随着“捕鼠风暴”的升级,公募基金经理再次被媒体的聚光灯所关注。不过,与其7年前的风光无限相比,目前的基金经理感受到是扑面而来的压力。
2007年曾是公募基金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公募基金经理可以用“头顶光环”来形容。其后随着资本市场的低迷,公募基金遭遇规模下滑、核心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公募基金行业随即进入了转型期。据媒体报道,最近一年就有174位基金经理离职,离职后继续坚守公募的仅有15人。一些基金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来挽留吸引人才,但有专家认为,公募基金经理的人才流失几乎是不可逆的。
“捕鼠”行动
基金经理压力大
5月9日,证监会通报三起老鼠仓案件。今年以来,多名基金经理因涉嫌老鼠仓被查,包括曾经的公募基金冠军厉建超和华夏基金原基金经理罗泽萍。据媒体报道,2007年至今已确认涉鼠的基金经理有19位。
处于风暴漩涡中的基金经理们,正在变得敏感而脆弱。一位熟悉基金行业的媒体人表示,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退出了微信朋友圈。记者试图联系几名基金经理,都被以各种理由婉拒了采访。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硕鼠”的频繁曝光,除了监管严格以外,还在于监管层手中掌握了“大数据分析”这件利器。以往老鼠仓的查处大部分来自于举报,现在有了数据分析这种工具,监管层可以迅速锁定可疑账户。
一位私募公司老总表示,国内对内幕交易的定义有模糊地带,一些基金经理可能被“错杀”。一些基金经理靠“事件驱动型”投资来战胜市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炒消息、炒题材”。上述私募人士建议,对于内幕交易的定性应该严格区分并加以细化,这样可以避免行业内人心惶惶,更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地位衰落
股票基金影响力渐小
除了基金经理心态的微妙变化,公募基金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2001年9月21日,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问世,此后基金规模迎来了飞速扩张时期。数据表明,公募基金2006年的规模仅为8500亿元,但凭借大牛市的赚钱效应,2007年时最高规模达到3.5万亿。但随着股市的跌落,随后的四年,公募基金的规模徘徊在2万亿元左右。直到2013年,公募基金重回到3万亿的规模。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介绍,公募基金在2007年最高峰时90%以上是股票基金。但2013年的3万多亿中,股票基金比重连60%都不到,非股类基金大规模增加。去年推动达到3万亿规模增长的主要来自于“余额宝”类的货币市场基金。
如果用另外一组数据或者更为直观。2007年末,沪深A股的流通市值为9.3万亿。股票型基金(包括混合基金)规模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在33.8%。经过几年解禁和扩容后,2013年底沪深A股的流通市值为22.8万亿,股票型基金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仅为7.8%。
随着公募基金占比逐渐减小,产业资本已经牢牢把控主导地位。一位QFII基金经理曾坦言,以前会花大力气研究公募基金的动向,包括仓位变动、行业配置以及重仓股,因为它们就代表了市场。但如今,公募基金已经不能决定行情走向,产业资本成了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基金业内人士称,目前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主要与货币基金挂钩,而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又和资金面相关,一旦市场资金宽松,收益率立刻下降。大家都扎堆货基,这就导致产品出现同质化,无法发挥基金经理的主观能动性。
光环褪色
基金公司纷纷“触网”
过去一谈到基金,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公募基金,但现在如果没有特别的指代,大家也许会想到是私募基金或者股权投资基金。
一个词汇的含义的变迁也从侧面折射出公募基金头上的光环越来越褪色。即便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公募基金也是有喜有忧。
2014年1月底,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天弘基金携“余额宝”成功逆袭,以2500亿元的规模首次超过华夏基金,成为基金行业内的新霸主。
不过,圈内似乎更认可以赚钱能力衡量的“有效规模”。所谓“有效规模”,是指按照各类型基金的管理费标准化为股票型基金管理费的规模。由于天弘基金的产品主要是货币型基金,收取的管理费要远低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据海通证券统计,从“有效规模”来看,今年一季度华夏基金的有效资产规模为1647.14亿元;排第二位的天弘基金有效资产为1150.27亿元,华夏基金高出近500亿元,仍占有绝对优势。
但不可否认,天弘基金在过去一年的确“火”了。一些并不是核心人员的员工经常被捧为各大财经论坛和沙龙的座上宾,为投资者布道如何做“互联网金融”。
余额宝的热销也使得大量基金公司奋起直追,纷纷“触网”,其中不乏一些老牌的基金公司。截至今年3月,华夏基金零售直销(电商)规模已突破千亿,成为继天弘之后第二家电商规模过千亿的基金公司。
人才流失
一年174位基金经理离职
伴随着这个行业的光环褪去,是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的流失。
如果你注意到2012年“公募一哥”王亚伟“弃公转私”是因为其身份特殊,那么你没注意到的是近两年公募基金的人才正在悄无声息地流失。
据媒体统计,最近一年就有174位基金经理离职,离职后继续坚守公募的仅有15人。这让人联想到王亚伟曾经在离职告别仪式上明确表示,“离职后不再从事公募行业”。
对于此次离职潮的原因,圈内人士给出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两点:一个原因是,最近监管层打击老鼠仓,使得人心惶惶,为了避免被查处,于是选择离职。另一个原因是公募基金缺乏激励机制,且管理比较严格,因此很多人转投私募。
对冲基金网创始人卢扬州表示“公募基金人才流失是不可逆的趋势”。
他表示,国外基金的共同基金和国内一样,存在着持仓比例、投资品种等限制,而对冲基金则没有诸多限制。共同基金主要是起稳定市场的作用,基金经理主要是被动跟踪指数,持有品种主要是债券或者长期价值类股票。
“这就导致国外优秀的基金经理往往来自于对冲基金,而非共同基金。”据卢扬州介绍,以往的几个同门兄弟已经从公募跳槽到私募。
新京报记者 白金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