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不是一时化,三地需协同发展,首都功能疏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 ||
|
京津冀一体化这一概念如今已提出多时,社会各界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亦十分看好,并且纷纷建言献策。随着北京市政府重提“将通州打造成城市副中心”,通州开始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也让业界看到通州区域良好的发展前景。
京津冀一体化到底怎样“一体化”?通州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面临怎样的挑战?5月21日,由新京报社主办的“副都崛起 聚焦城市‘蝶变’力量——通州区域价值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行,来自产业界、规划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分享国际新城建设经验与路径,分析通州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通州未来的发展之路。
双管齐下推进京津冀一体化
通州区目前的常住人口为109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这决定了通州的发展规划决不能停留在卫星城层面,而是要从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独立城市角度去思考。
每个区域经济都有烦恼
新京报:京津冀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整个京津冀大区域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刘云中: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京津冀一体化面临两方面的问题:生态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生态问题不用过多赘述。经济不均衡方面,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烦恼。北京虽然经济增长很快,但已经成为城市病的典型。天津则是在城市活力、品质方面有所欠缺。而河北这些年经济增速缓慢也是公认的事实。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能源和产业结构不平衡,以至于引发行政管理水平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的其他区域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京津冀这个大区域里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严重。因此,此次京津冀一体化必须要从产业功能调整和首都功能疏解两方面双管齐下,同时推进。
通州占据最好区位
新京报:最近大家一直在关注北京产业外移。在首都功能疏解方面,需要考虑到哪方面的问题?
刘云中:首都功能疏解具体怎么做,要放到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继续深化的背景中去考虑。北京的城市功能复杂多样,功能疏解难度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肯定需要确定几个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分阶段分区域进行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首都功能疏解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手段去协调和引导,比如一些教育、文化、医疗甚至科研资源。同时,首都功能疏解需要规则性手段去约束,例如提高环保标准等等。
新京报:你提到要分阶段选取重点城市先行发展,现在政府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副中心,通州能否达到先行的标准?
刘云中:我个人认为,从北京周边区县来看,通州占据最好的区位,适宜打造首都副中心。但从以往打造卫星城的经验来看,具备良好区位优势的区域并不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卫星城。以往卫星城建设过程中问题很多,例如撒网太广,不能集中精力建设重点区域;规划落地时达不到控制指标等等,这其中的教训有很多。
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具有一定特殊性。通州区目前的常住人口为109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这决定了通州的发展规划决不能停留在卫星城层面,而是要从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独立城市角度去思考。因此,在未来发展中,真正考验通州的不是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如何引进,交通路网如何架设,而是其行政管理要跳脱先前的管理模式,从独立城市的管理角度出发,采取更为人性化和细致化的管理,通过服务性的政策吸引产业和人才落地。
新京报记者 方王洋
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通州地区由于处于京津冀三地的关键节点上,因此在发展中要尤其注重区域性,要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以带动宝坻、武清、蓟县连接北京和天津的区域。
不能片面追求产城结合
新京报: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以前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建设卫星城的尝试,并不是很理想。在这一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赵弘: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深刻理解城市演变规律。北京1993年提出建14个卫星城,10个边缘集团,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卫星城建设并不是很成功。综合来看,卫星城的建设主要有距离、联系通道和控制规模三个要素,过去我们没有抓住,或者只抓住了一个,是造成卫星城建设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卫星城一定不能离城市主中心太近,离主中心30-70公里的范围内才是建设卫星城的合适空间。第二卫星城和主城区之间一定要有大容量的,一站式的市郊铁路。第三,要控制卫星城规模,提高卫星城的有效率,避免重复主城摊大饼式的发展。
新京报:北京的城市压力疏解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您如何看待产城结合的发展方式?
赵弘:产城结合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概念是非常难以实现的。目前住房商品化,每个人的选择在空间上不确定,个人的自愿性、经济实力、交通的承受力是不同的,就业点的选择也不由个人决定。如果片面追求产城结合,反而在区域内难以实现平衡,容易变成摊大饼式的发展。而在承担疏解北京城市功能的问题上,通州关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不能放任市场,也不能夸大政府作用。关键是要让政府创造条件,让市场机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通州作为新城率先发展
新京报:此前通州曾提过城市副中心概念,通州正在进行的这一轮发展,同此前有什么不同?
赵弘:通州这一轮发展更急迫,任务也更艰巨。事实上北京从2004年就提出了多中心概念,但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当时提出的规划让发展的重点变得分散,俗话说得好,没有重点就没有战略,我们虽然确定了多中心的目标但是没有找到多中心的路径。大面积分散进行建设很难成功,而在这一轮的建设过程中,通州在11个新城里将作为重点率先发展。
新京报:通州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赵弘: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要把这个共识转化成规划,再转化成行动还有一个过程。在这期间,恰好是通州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快速崛起的一个时期。通州地区由于处于京津冀三地的关键节点上,因此在发展中要尤其注重区域性,要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以带动宝坻、武清、蓟县连接北京和天津的区域;此外不能再走北京中心区的老路,要坚持高端定位,在落实国家京津冀战略协同发展的战略当中体现通州的价值。
新京报记者 陈禹铭
特03-04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