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9年开始实施创新育人模式以来,北京十一学校一直深受瞩目。前不久,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出版了《学校转型》、《面向个体的教育》两本著作,后者入选了本报春季好书。
在十一学校,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学校“组团”来考察、取经。但真正的经验,走马观花无法得到,躬身践行才有可能获得。与此同时,有关教育资源、能否复制十一学校育人模式等方面的争议亦应声出现。
谈到新学校行动研究时,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要不尚空谈、重在行动,把学者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作为座右铭。李希贵如何贴地而行,做了哪些方面的改革,他又如何看待这些改革?新京报记者通过多次探访,试图呈现这些问题的答案。
1价值观
不为高考,赢得高考
十一学校北门入口处,竖立着一排宣传栏,其中一块写着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第六条最引人注目:“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
对于这一价值观,李希贵表示,尽管十一学校重点大学的录取率接近100%,但高升学率并非目的,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发展。为此,十一学校对所有年级、所有学生实行学分管理,每一位学生必须在专业领域外,包括体育与艺术技能、义工服务、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与社团活动中获得足够学分,才能毕业。
2课程
每个学生一张课程表
十一学校的改革,课程改革既是引擎,又是核心。“我们认为一所学校只有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程有特色了,学校才会有特色。”李希贵说。
通过课程改革,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以及60个学生管理岗位,学生可自行选择,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主选定学习时段,这些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在李希贵看来,这样的课程方案,最终会实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3走班
打破传统师生关系
课程改变,“走班制”也随之产生。所谓“走班”,有别于一般的行政班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
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自主,传统师生关系被打破,如此一来,挑战接踵而至,平等成为“最大的挑战”。“许多时候,学生在我们班主任的行政权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实性却大可怀疑。”在《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文中,李希贵写道。
十一学校还推出了导师制改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
4服务业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记者在十一学校走访时,多名教师说过一句话:“我们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服务学生。”
在十一学校,教育确实成为了服务业,学校的改革旨在“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视课程为产品。记者看到,《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第75条还提出了“客户意识”,要求:“每一个岗位都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强化服务意识,并注意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事情。”
5小学段
学会安排人生
在十一学校的学期结构里,分为大、小两种学段,小学段的时间为期两周,是学生的自由空间,完全由学生自主支配,“任何学科不得布置任何作业,任何老师也均不得在小学段结束时组织任何考试检测”。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阅读自己早就想读的书,做实验,甚至四处走访,做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这一段时间,学生萌生自主精神和自律意识,养成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的习惯。“时间虽然短,却能学会如何安排人生。”李希贵认为:“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只有当孩子们带着这些素养走向社会时,我们才可以真正放心。”
6文化日
活动与读书
十一学校的一些玻璃门上,贴起了装饰用的不干胶横条,上面写着学校的文化日:“1月15日罗马尼亚”、“3月18日西班牙文化日”等。
在十一学校,有七个以国家命名的文化日,活动期间,时常把活动与读书联系起来。比如,“法兰西文化日”是以法国作家都德的诞生日确定的,学校发起了一场“阅读都德”以及“阅读法国”的校园活动。类似的活动,经过梳理,还可以形成一个阅读书目。“这个书目既可以与我们传统上的人文、科技、文学阅读书目相吻合,也肯定会有一大批新书。这也等于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子。”
7狂欢节
“杰克船长”走红
学校的狂欢节受到师生的欢迎。2011年12月31日狂欢节,李希贵打扮成海盗“杰克船长”,模仿其做出各种搞笑动作,还站在花车上游行。学生发微博后,李希贵这一“形象”在网络上走红。2012年,他还扮演了《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校长”。
李希贵认为,如何营造过节的氛围,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挑战。他说:“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端着’自己,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过节的校园里该是什么样子,有些同行甚至在这个时候很难找到自己……”
通过校长的参与、师生的积极互动,狂欢节这样的活动,学校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活动已经属于每一个人”。
8数据
第三方诊断
改革前后,十一学校持续用数据来分析、诊断学校,进而改进自己。为了降低风险,在展开课程改革前,学校排查了所有风险,“比如下午的课程改革我们排除了160多种风险”,这之后,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改革过程中,每个学期都会请第三方来分析诊断。
9校长有约
和校长吃午餐
5月12日探访十一学校,正是周一,“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活动照常进行。中午,李希贵和数位学生吃饭,有学生请他去参加文化日活动,有学生提交了一份某栋楼休闲区水质情况的报告。李希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氛围甚是轻松,但他并不是帮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教会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对此,李希贵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和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将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是我们应该念念不忘的原则。”
10改革
校长走在队伍中间
对于自己在改革队伍中的位置,李希贵认为是在队伍中间。在十一学校改革的过程中,大多不见他的身影,而是一线教师们在策动,“有时候,校长也会出现在老师们中间,说几句‘不要着急’一类的话,或者在风和日丽时,提醒大家不要丢掉雨伞”。在李希贵看来,校长走在改革队伍中间,能确保为改革中的老师们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作为一位明星校长,李希贵在平衡知名度与影响力方面,显得十分理性。他撰文称:“知名度很容易造就行色匆匆的校长,他们被各种峰会和论坛挟裹到了校园之外;知名度也很容易让校长头脑发热,学校里的决策往往越来越多地带上了校长个人的主观色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